-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3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8000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祈禱生活
只要有一天我們能遇到一位面容完全被祈禱浸透的人,我們便知道他是一位將“祈禱”與“生活”完全結合在一起的人。
一、將祈禱帶到生活中
祈禱就是將人的整個身、心、靈帶到天主面前。但是,身體太疲累,心神很散亂,心靈糾纏許多私欲偏情,試問,像這樣的狀態,又如何將身、心、靈帶到天主面前?
“祈禱生活”即是指靈修人將“祈禱”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形成“祈禱即是生活,生活即是祈禱”的融合形態。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種完美合一,乃來自長久的歷練。
當一個人的祈禱已經深遠影響了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也常回應了他的祈禱,這就是一種“祈禱生活”了。
有些熱心信徒,認為不必花時間祈禱,他的熱心生活就已是一種祈禱生活了。其實這是自欺而不自覺的;更好說,他根本沒有真正的祈禱經驗,所以膽敢說如此輕率的話。
二、祈禱的第一階段
開始學習祈禱的人,通常會面對一個挫折:他在默想和自我反省中所得到的領悟、指導,及個人的決意,很多時候都不能帶到生活中,似乎“祈禱歸祈禱,生活歸生活”二者依然是分離的。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起初,當一個人願意改善個人的靈性生活,他在默想和自我反省中會得到很多的光明與指導,這時候的他,充滿平安與喜樂,也充滿希望和信心,以為很快的可以借著這些祈禱來改變他的靈性生命。但是,一旦從祈禱進入現實生活中,則會發現自己的惡習、欲望是那麼根深蒂固和不受控制,而在祈禱中所決定的善功,也會被人性的軟弱、懶惰、偏情及私欲所擊垮,形成“祈禱歸祈禱,生活歸生活”兩不相干的窘境。
三、祈禱的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是普遍現象,只要他不氣餒,繼續恒心祈禱,他會發現,情況會逐漸改變。到了那階段,即是第二階段的開始。
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某人原有“一天發七次大脾氣、三次小脾氣”的毛病,他知道自己這個缺點,也在祈禱和反省中尋找原因和克服的方法。但是在生活中他仍然會控制不住自己,無法做到完全不發脾氣,但也由“一天發七次大脾氣、三次小脾氣”減少到“一天發六次大脾氣、三次小脾氣”。不要小看這小小的改變,其實這也是很好的開始了;證明他已經開始將祈禱連結到生活中,影響到他的個性。到了這階段,也是祈禱生活的第二階段:祈禱開始連結到生活,生活開始連結到祈禱。
四、祈禱的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他開始在“多次失敗”和“少數成功”的經驗中找到一些竅門,並開始體驗到“溫和德行”的喜樂。自此,他對祈禱有了信心,越來越重視默想和自我反省,繼續祈求天主的幫助。他也由開始的“一天發七次大脾氣、三次小脾氣”減少到“一天發三次大脾氣、一次小脾氣”,而且開始學會以溫和的語氣說話,也學會主動向人道歉。因此,他不但減少了毛病,也開始修到一些德行。到了這階段,他的祈禱越來越與生活連結,不但改善惡習,也開始修到相對的德行。
五、祈禱的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祈禱的功效逐漸滲透到他的靈性生命中,他由起初的“一天發七次大脾氣、三次小脾氣”已經修煉到“三天只發一次小脾氣”,而且很多時候說話都很溫和。這時,他的習慣性毛病已不稱為習慣性毛病,只是偶然現象,而且他那溫和的美德已經大大掩蓋發脾氣的問題。
到了這階段,是祈禱生活的第四階段,相對的美德戰勝了他的毛病。這時,他的心田只覆蓋少數野草,卻長出了許多美麗的鮮花。
六、祈禱的第五階段
到了最後階段,他的生活就是祈禱,祈禱就是生活,二者已完美結合在一起。不少聖人,他們的脾氣原本都很暴烈,動不動就發大脾氣,他們也似乎控制不了自己這種壞脾氣。但是經過長期的修煉之後,他們的壞脾氣都改善了,而且和人相處及說話都很溫和。不認識他們的,還以為他們天生是溫和的人呢。
“一天發七次大脾氣、三次小脾氣”只是一個比喻。其實,我們每人都有自己大大小小的不同毛病。很多時候,我們在改善自己問題的時候,常遊蕩在五個階段裏上上下下、時好時壞;好像已經完全改變了,卻又好像永遠斷不了根。其實這種現象也很正常,因為人受原罪的傷害,私欲偏情不可能連根拔除,因此即便靈修修至高峰的人,雖然已達到祈禱與生活完美結合的境地,也不可能永居第五階段不下來。
其實最重要的,不在於我們能否長久居於第五階段,而是重視祈禱、常作祈禱、專心祈禱,好讓我們的祈禱常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來源:天主教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