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19-3-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看到報導的當下,除了擔憂這會是另一波豐年劫的觀光宣傳外,對於過去數十年來,原住民文化在漢文化強勢入侵、教育制度、觀光化、經濟模式以及根深柢固的歧視中快速式微,至今原來還是如此感到痛心。
文中開頭
「最早期阿美族傳統服飾主色是黑色,但後來隨著觀光歌舞、商演需求,為求喜慶、熱鬧,配合外在環境而改成紅色......」
這段文字對於觀看報導卻「不在場」的讀者來說,很容易造成誤解以及疑慮。
第一、為何原住民要隨著觀光歌舞、商業需求而將傳統服裝改成紅色?
第二、喜慶、熱鬧對阿美族來說是紅色?
第三、阿美族也只是個籠統的概括,並非現在認定的「阿美族」都是紅色的服飾。
第四、「......配合(?)外在環境而改成紅色......」,「配合」是什麼?是「配合」嗎?我聽到「配合」就心涼鼻酸了。對我來說「配合」是個有曖昧角度介入的詞。
早期的阿美族,染織的技術大多是用薯榔的汁液所實行染布工作,所以並非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阿美族人著鮮紅的服飾。直到五零年代中期花蓮的「阿美文化村」成立,為了在舞台上表演色彩會比較豐富,也因著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太陽即象徵母親,於是選用紅色(有誤懇請糾正)。
論述潛藏著某種似是而非的意識,如何在觀光客短暫的停留時間裡向他們傳達自身的文化?諷刺的是,早期政府對於原住民文化與風俗的理解僅止於文化觀光的發展。把各個文化與風俗想像為一個個有固定框架的東西,建立在身份的本質主義上頭,阿美族就成了紅色的!
這幾乎是所有臺灣以原住民為主題,在從事觀光時都必須要遭遇的課題。因為部落吸引觀光客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在於,學界所稱的異族觀光(ethnic tourism)。當中的「異文化」是其中最主要的賣點,因此族人必須將文化轉化成外人容易感知的形式或實際可以觸摸、購買的「商品」,才能滿足觀光客追求「真實」(authenticity)的慾望。但是,沒有摧毀哪來的復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