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0
- 最後登錄
- 2025-9-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2566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23110
- 相冊
- 10
- 日誌
- 31
    
狀態︰
離線
|
1950年在台灣大街小巷傳唱的台語歌曲《青春悲喜曲》,
歌詞描寫一位護士和有婦之夫的醫生發生婚外情「珠胎暗結」之後,面對社會大眾的異樣眼光,
也不被自己的家人所諒解,不知何去何從的徬徨心境。
台灣歌仔戲班劇團今年融入「彼此相愛」及陪伴代替冷漠、以接納代替指責的元素,
將《青春悲喜曲》改編為同名的歌仔戲,八月8日晚上七點在台北大稻埕戲院首演,
鼓勵未婚媽媽她們並不孤單,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勇敢面對未來。
未婚媽媽需要關愛及接納
在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擔任助理教授的台灣歌仔戲班劇團團長劉南芳受訪時表示,
她是在教「台灣歌謠」這堂課和學生互動時,發現學生對於「未婚懷孕」這件事有很熱烈的討論,並且對於「先有後婚」不是那麼不能接受。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國內每100名嬰兒中,就有5名是未成年少女所生。這種「非預期懷孕」,
女性往往是飽受壓力及傷害的一方,且面臨求助無門的困境。
劉南芳說,她在台南任教時,接觸到長期關心年輕未婚媽媽的財團法人基督教希望之光會,
知道她們要籌設「寶寶安置中心」來收容未婚媽媽所產下的0-2歲嬰幼兒,
並協助這些孩子出養到合適的家庭。她就決定,藉著這次《青春悲喜曲》的首演,要為這些媽媽及孩子做些事情。
劉南芳表示,《青春悲喜曲》演出時,會將100個座位劃為「公益票券區」,所募得的新台幣15萬元,
會全數捐給希望之光會作為「寶寶安置中心」經費。
當天的演出節目單,也會載明台灣各縣市收容及照顧未婚媽媽的機構聯絡方式,
鼓勵觀眾關心未婚媽媽的問題,以實際行動支持全台社福團體所辦理的「未婚媽媽照顧中心」。
同時,也讓未婚懷孕的婦女知道自己能到哪裡求助,能有「不墮胎」的選擇,考慮保有或是出養新生兒。
透過戲劇省思生命的價值
劉南芳說,希望藉著重新改編的《青春悲喜曲》福音歌仔戲,
能讓來看戲的民眾,在散場之後,可以對於「未婚懷孕媽媽」的處境有著更多的了解。
該劇的訴求是藉著戲劇喚起社會大眾對於未婚媽媽的關懷,以陪伴代替冷漠、以接納代替指責,每個人都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1.未婚媽媽和爸爸/選擇讓孩子平安地生下來。
2.未婚媽媽的家庭/選擇放棄成見選擇包容。
3.照顧陪伴與收養/當孩子出生後、社會上能有更多家庭願意選擇收養,
或是協助出養過程的照顧,讓孩子能被愛所接納、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劉南芳說,近年來像好萊塢的電影《鴻孕當頭》及《給我一個家》,都藉著戲劇的方式,
結合福音性的內容,鼓勵未婚媽媽可以勇敢走進教會尋求幫助。而歌仔戲是台灣最貼近人群的「庶民文化」,
她希望藉著歌仔戲結合社會議題及福音關懷的新嘗試,讓更多人因著了解未婚媽媽,
願意在生活周遭主動伸出援手拉她們一把,也幫助她們在主愛裏重新找到再出發的力量。
資訊來源:公益社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