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0
- 最後登錄
- 2024-1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0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9765
- 相冊
- 7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家戶可支配所得」統計,台灣一年的捐款總額約為537億元,扣掉宗教性捐款(寺廟香油錢及教會奉獻),其餘公益性質的捐款,大部份會流向幾個知名的大型社福團體。曾任聯合勸募秘書長15年、現任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的周文珍姊妹受訪表示,台灣社福團體超過40000個,絕大部份都是「在地(鄉)深耕」的中、小型機構,他們多半沒有「資源」及「平台」可以為自己的事工宣傳發聲,更沒有能力募款,很多都是當地志工憑著熱情來服務,不求回報默默耕耘。
社福分配正義 捐款透明公開
周文珍舉聯合勸募為例,平均一年可以募到3到4億新台幣的捐款,補助約400個中小型的社福團體經費,補助原則是以其所服務的對象及族群的需要性。這種「公益大水庫」的觀念,在歐美等看重「社福分配正義」的國家是行之有年,且是社會大眾選擇捐款單位時優先考慮的對象。
根據周文珍長期觀察,台灣每年固定捐款族群絕大多數是領固定薪水的「中產階級」,他們可支配所得的變動性不大,平均一年捐款額為八千元左右。像風災、氣爆或是特殊弱勢個案被媒體或是網民強力PUSH時,就會產生「吸金」效應,通常就會排擠到原本要捐給社福團體的金錢。
「慈濟事件其實是對所有社福團體的提醒,網路世代對捐款用途及透明程度的要求,比以往倍增。」周文珍引用公益責信協會最新公佈的「台灣公益觀察報告」表示,在台灣列名六百大的基金會中,68%有官方網站,但沒有透明公開且固定更新的捐款及用途等財務資訊,這讓很多人感到不放心,而影響捐款的意願。
周文珍舉畢嘉士基金會為例,就是屬於在地型的小型社福團體,雖然獲得社會大眾捐款的金額,和大型社福團體相較是「杯水車薪」,但仍然想辦法找資源,提供長者到宅沐浴、弱勢銀髮族社區照護及居家服務等事工,還與在地的其他照顧銀髮長者的社福單位結合,資源共享。
社福團體資源共享
像去年冬天,畢嘉士基金會為沒有能力購買熱水器或是家中熱水器年久失修的銀髮長者募集熱水器,社會大眾的回響熱烈,實際募得的比需要幫助的個案數還多,周文珍便建議屏基,將多出來的與屏東的介惠社會福利基金會分享,讓他們有需要的扶助個案也能夠受益。
「這種有餘的,幫助不足的,就是聖經裏清楚的教導。」周文珍說,過去她在聯勸,下鄉探訪了近千個中小型社福團體,最大的感動就是他們的行動力和熱情,超過許多知名的大型社福團體,只是社會大眾沒有辦法一窺堂奧。
因為職務關係,在過去的年日,周文珍接觸到台灣很多以基督教或是天主教的教義為核心理念的中小型社福團體工作人員。周文珍從他們的身上,看見活出基督信仰以「人」及「愛」為本的美好生命。他們幫助有需要的弱小肢體,不會把「來信耶穌」當作提供服務的前提,而是出於扶助患難者的憐憫心。
周文珍鼓勵社會大眾,把錢捐給財務公開透明的社福團體,讓每一分錢都可以發揮最大的果效,當每個捐款人都能成為社福團體最好的把關及監督者時,對台灣社福團體的發展,絕對有正面的助益。
資訊來源:公益社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