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9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蹟歷史] 古老的潭柘寺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日久見人心~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真女人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運動鐵人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軍武十字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2-15 14:45:0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北京最早的一座寺廟,是建於西晉永嘉元年(西元307年)的潭柘寺。因為年代久遠,因此先後有「嘉福寺」、「龍泉寺」、「大萬壽寺」以及康熙皇帝所賜的「岫雲寺」等寺名,但民間從古至今只稱其為「潭柘寺」。


原來,潭柘寺在民間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華嚴經》以為淨業」,「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廡之下」,於是很多信徒踴躍捐助,助其在幽州開山立宗。

所以,華嚴祖師就找當時的幽州都督張仁願求建寺之地,張仁願隨華嚴祖師來到其早已選好的寺址--嘉福寺附近的西山坡,張稱:「此是有主之地我不好擅自做主。」

於是就把姜、劉兩家地主找來協商,兩家本不想給,但看在張仁願的面子上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準備要多少土地。」華嚴祖師知二人是當地擁有無數良田的大地主,就取出蓋自己蒲團的毯子對二人道:「不多不多,兩位施主可否割這一毯之地與我?」

姜、劉兩地主一看只是一塊毯子大小,忙不迭的答應並請張仁願做中人。此時,華嚴祖師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拋,只見布毯飄在空中越來越大,似乎大到遮天蔽日,兩地主忙喊:「夠了,夠了!請大師慈悲,不要讓它再大了!」

華嚴祖師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說:「落!」於是毯子就落下來了,蓋住一座大山。張仁願對兩人道:「這一毯之地就讓與華嚴大師,二位可不要反悔。」二人一看真佛在此,哪敢反悔。於是,華嚴祖師就在此地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修築殿宇,擴建寺院。

因寺院後山有兩股豐盛的泉水,一眼名為「龍泉」,一眼名為「泓泉」,兩股泉水在後山的龍潭合流後,流經寺院,向南流去,不僅滿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還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農田,故華嚴大師命名此寺為「龍泉寺」。

但華嚴祖師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卻廣為流傳,當地民間稱此寺為「毯遮寺」,漸漸地「毯遮寺」就演變成「潭柘寺」了。

現潭柘寺占地共13.7公頃,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其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不僅保持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且所有殿堂建築等隨山勢高低坐北朝南而建,錯落有致。其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西兩側基本對稱而建,整個建築群還充分體現出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

進潭柘寺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3樓4柱的高大木牌坊,牌樓前有一對雄壯威武的石獅,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的古松亦盤橫於牌樓前,過牌坊有名「懷遠橋」的單孔石拱橋,橋後是山門。

走進山門,一條中路如中軸線一般縱貫其中,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天王殿是位於山門內中路的第一座大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

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後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簷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簷額題「清靜莊嚴」,下簷額題「福海珠輪」。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上繫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

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釋加牟尼佛像,神態莊嚴,後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 「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

大雄寶殿後為和尚們吃飯的齋堂院,堂後有三聖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築,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築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行宮院內有萬壽宮、太后宮,院中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茂盛,頗有江南園林意境。

院中一座方形名為「猗玕亭」的流杯亭,亭內巨大的漢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彎彎曲曲的蟠龍形水道,當泉水流過時,放入帶耳的酒杯,任其隨水漂浮旋轉,止於某處,取而飲之,並飲酒作詩,這就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觴」習俗。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築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臺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內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十,雋秀端莊。

此外,還有位於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建於後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潭、御碑及有磚塔、石塔71座的上、下塔院等。整個建築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

潭柘寺不僅有著莊嚴、華美的寺院殿堂,更有鍍金鴟帶、金代詩碣、清代肉身佛等眾多鎮寺寶物。

在潭柘寺大雄寶殿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這是元代遺物,上繫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傳說鴟吻是龍的九子之一,屬水、剋火,故而置於屋脊以鎮免火災。

相傳,康熙皇帝初來潭柘寺時,站在大雄寶殿放眼望去,只見殿頂那對碧綠的鴟吻正躍躍欲動,似乎大有破空欲飛之勢,於是忙命人打造金鏈將其鎖住並插一劍,今鴟吻上那「鍍金劍光吻帶」正是當初康熙所賜。

此外,在天王殿前和東跨院北房西次間各有一口大銅鍋,也是鎮寺之寶。殿前那口大鍋直徑1.85米、深1.1米,另一口則直徑4米、深2米,分別是和尚們炒菜、做飯所用。

做飯的鍋一次煮粥能放米十石,需十六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煮的粥既粘且香。關於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一個凹陷的「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米中的砂石會沉積到鍋底的凹陷處。

古有「潭柘寺的和尚數不清」的說法,指寺院中常住的和尚三千,遊方無名和尚無數。所以,過去潭柘寺周圍有365個村莊,所產的糧食都要供潭柘寺和尚吃用才行。

據說潭柘寺一天用的糧食,為一個村莊所產糧食的總和,這樣就又有了「潭柘寺和尚一天吃一個村莊」的說法。

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還有一條寶魚,就是殿前廊上那一條長1.7米、重150公斤的石魚。此石魚是一天夜間天下大雨時從天而降,落在院中的,敲擊這條顏色似銅的石魚可發出五音。

傳說,此石魚曾是龍王送給玉帝的南海龍宮之寶,石魚身上十三個部位代表十三個省,哪省有旱情,敲擊該省部位便可降雨。一次人間大旱、萬民受災,潭柘寺僧人可憐眾生便向蒼天祈禱,便有了玉帝送寶魚給人間消災的一段傳奇。

古蹟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愛久見人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2 07:3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