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0
- 最後登錄
- 2025-9-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2566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23110
- 相冊
- 10
- 日誌
- 31
    
狀態︰
離線
|
金銀器皿 技術精湛
金銀器,顧名思義即是以黃金和白銀為基底加工製成的器皿或飾品。黃金自古至今都被視為十分貴重的金屬,等同財富,具有保值作用。據研究,它在地殼中含量極為稀少,僅十億分之五,且分佈很分散,開採不易;而銀相對而言則較多。
金、銀皆屬貴金屬,故在製作上不可有無謂的浪費,因此在《新唐書.百官志》中提到各類工藝技術學習的時間,其中「鈿鏤之工,教以四年」,是各類技藝中訓練時間最長的,而唐代金銀器即是在這些經過紮實磨練的工匠手下,造就出製作精巧、裝飾手法細膩且氣勢弘大的特質。
唐代金銀器皿中常見的製作技術有:
炸珠:取金熔化成液態,滴入溫水中,使之結成大小不一的顆顆金珠,即是炸珠技法。將這些金珠焊黏在金銀器表上,便是非常精美的裝飾,成線者即是連珠紋,成面者為魚子紋地。
捶揲:因金銀板一般都不會太厚,故質地較軟,方便形塑器形與裝飾。捶揲技法是以捶打的方式,將金銀板製作出「內凹外凸」的效果。簡單的器形可用此法直接打出來,而用在裝飾上則可千變萬化,所有物象寫實的立體感,均可以捶揲技術先作出物象的立體浮雕效果,再加以細部刻劃。
鏨刻:是金銀器細部刻劃時最常使用的技術,鑿刻工具有百餘種,端視紋飾需要,方法是以各式鑿頭工具鑿刻短線連成一線,或以圓鏨刀鑿出一個個小圓圈,布排整齊即成珍珠紋地,據說這項技術是唐代首創,後來也影響了其他地區。
鎏金:鎏金即是鍍金法,先秦時即已成熟,普遍使用在銅器上,而應用在銀器上則屬唐代最盛。在唐代稱為「金塗」、「鍍金」等,其方法是將水銀與金液融合,再將此溶液塗在銀器表面後入火,此時水銀遇熱會蒸發,於是黃金便牢牢附著在銀器器表,鎏銀技法亦然。
法門寺出土金銀器
法門寺地宮文物中一件「唐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學者們推測為洗滌佛像聖物的大銀盆,重達6.265公斤,據說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金銀器皿。此盆分為四瓣,壁內外勻整分佈了兩兩相對、站立振翅之鴛鴦的對稱團花,盆內底部上石榴團花紋間一對鴛鴦嬉戲其中,花葉、禽鳥皆以捶揲技術先作出立體高浮雕效果,復以鏨刻技法將花葉細紋及片片鳥羽細膩的刻劃出來,寫實生動且優美大氣。器底外部鏨刻「浙西」二字,可見當時江南地區工藝技術之精美。
唐代自始至終都十分流行如「唐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這種製作極為精美的薰香球,依照法門寺〈衣物帳碑〉所載,名之為「香囊」。這種金屬製球形焚香器,頂部設有鏈條、掛鈎,以利懸掛並可隨身佩帶,且為了使香料點燃後不受移動時所產生的晃動而外灑,因此球內設計了精巧的機關,形態類似現今所見的陀螺儀——囊內有兩層雙軸相連的同心圓環,大環與外壁相連,小環與大環相連,小環內並連有半圓球形香盂,兩環與香盂均可隨機轉動,這能保證香盂恆常水平,不必擔心香料或香灰灑落,可見古人的靈機與巧智。
資訊來源:古蹟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