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5-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9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9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靈修學與心理學的關係
靈修學既然談到“人”,當然也會牽涉到人的心理問題。現今心理學是顯學,因此不少靈修學者開始注重“靈修學與心理學的整合”,希望借此幫助人在靈修路上走得更輕快與流暢。無庸置疑,靈修學與心理學是可以完好結合,但也該瞭解兩者領域的差異,亦要瞭解心理學在靈修學裏的位置和限度,如此才能達到最佳的整合。
心理學簡介
就心理學的發展脈絡來說,心理學的第一波是佛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此學派認為宗教只是一種心理投射,所以毅然決然地將宗教切割,只從人的潛意識、性本能以及精神理學角度來研究人。第二波是“行為學派”,此學派訴求于科學實驗,認為環境影響人的後天行為,人所有的行為都是可被制約的。第三波為“人本心理學”,此學派訴求人的生命意義,強調自我實現,重視自我價值。第四波為“超個人心理學”,在人們過於強調自我之後,此學派開始注意屬靈層次的意義,重視超越自我生命的經驗,這是具宗教素質又企圖跨越各個宗教的心理學科。
綜觀心理學史,心理學的發展脈絡,從最初切割與神的關連,由人的特性、行為及反應來尋找“我是誰”。後來慢慢發現,這種心理學架構實不足探索人的問題,因此注入“生命的意義”、“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等內涵,由此拓展心理學的深度。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極缺乏人的靈性幅度,於是注入含有宗教素質的靈性生命探索。
這樣看來,超個人心理學派好像回到神的懷裏了。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不然。基督信仰者若因此向超個人心理學大拋媚眼,那就大大表錯情了。這種劇情,也許好像一位純情少女以為遇上一位非常愛她的男人;其實不然,這浪子雖然愛她,但他也愛其她女人,而且他更愛自由。意思是說:雖然超個人心理學對基督信仰的靈性探討有興趣,但是他對其他宗教的靈性探討也同樣有興趣,它是自由派的。
從某層面上來說,超個人心理學相當符合現代某些人的心態,那就是:“我需要靈性的滋養,但不要宗教教條的約束!”這就是自由派靈修者的意識型態。現代有一些基督徒,同樣有這樣的意識型態:“我要靈修,但不要宗教的約束”。這種自由派態度的基督徒,僅是一種失去根源的自由,他們是無法透過眾多天上聖人的祝福而深入于基督靈修奧境。
來源:天主教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