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蹟歷史] 世界僅存18座捨利塔之一─阿育王寺捨利塔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日久見人心~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真女人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運動鐵人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軍武十字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5 16:50: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捨利」,是梵文的音譯,通常意指佛陀的身骨遺物。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之後,靈骨中有許多明亮晶瑩、擊之不碎的堅固之物,分別有白、黑、赤三種顏色的骨捨利、發捨利、色肉利。


當時,古天竺諸國的國王達成將捨利分成8等份的協議,分別由八國建塔供奉。這就是「捨利塔」的起源由來。目前全世界僅存18座存放釋迦牟尼捨利的佛塔,中國擁有兩座,一座在北京的西山,另一座就在「阿育王寺塔」中。

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期,其皈依佛教,弘揚佛法,用釋迦牟尼真身捨利建塔,一共建造了八萬四千塔,供養釋迦佛捨利,分佈於南贍部洲各地。傳說,阿育王建造佛陀捨利塔時,得到藥師佛鼎力相助。

阿育王將佛陀捨利聚攏,摒除一切雜念,誦念藥師佛心咒十萬遍後,十二藥叉明王施展神通,於一剎那間,將佛陀捨利送往世界各地,一日夜建塔八萬四千座。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捨利塔。因系阿育王下令建造,故俗稱「阿育王塔」。

「阿育王寺」位在浙江省鄞縣寧波市寶幢鎮,座落於阿育王嶺墩、鄮山之麓,面對玉幾山。翠崗蜿蜒,群陵起伏,左瓔路,右寶幢。佛家稱為「六殊勝八吉祥地」,是以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捨利」享譽中外的佛教勝地。

「阿育王寺」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西於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國內現存惟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為中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也是禪宗名剎「中華五剎」之一。「阿育王寺」建築規模恢宏,佔地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368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等600多間,佔地面積124113平方米。

寺整個寺院依山而築,建築結構莊重古樸,集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園林之大成。殿堂廟宇與蒼茫山色融合一體,山因寺而增輝,寺為山而添色。

傳說,西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山西僧人慧達禪師(原名劉薩呵)雲遊至此,忽聽地下傳來震耳鐘聲,從地下湧出一座寶塔,其塔非金玉銅鐵所鑄,又非岩石而造,呈作紫黑色,十分奇特。此塔傳為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

據史載,東晉義熙元年(西元405年),為保護這一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安置佛捨利,並建築一所禪堂。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西元425年),又建三級木塔,並開始創建殿宇,使寺廟初具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西元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廣利禪寺」。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賜名「阿育王禪寺」。明清之際,佛殿數度傾圯,屢廢屢興。現存寺廟建築是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住持法鐘所重建的大雄寶殿,高1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書「覺行俱圓」匾額。

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增建房屋百餘楹。嘉慶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又募資興修。光緒十一年至二十九年(西元1885年至西元1903年),重新修建90餘間,築圍牆,植松柏。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重修大殿。

「阿育王寺」尤以供奉捨利塔的捨利殿最為莊嚴,捨利殿始建於1678年。殿面闊5間,高15.3米,石雕重簷歇山,簷間方形額,上舖黃色琉璃瓦蓋頂,整個建築金碧輝煌璀璨、富麗堂皇。殿正中是高約7米的石塔,內放置七寶鑲嵌的木塔亭,木塔內置有傳為劉薩呵當年拾來之塔。塔高1.4尺,寬0.7尺,五層四角,四面窗孔,塔呈紫黑色,塔身四方形,四面空虛,上有露盤,內懸寶鐘,鐘內有供奉鎮寺之「寶捨利」,佛光閃熠。

塔身四面各雕刻一則佛本生故事:薩棰王子變、捨眼變、出腦變、救鴿變等。據說,從塔孔中可窺見舍利子為一暗紅色小珠。因所窺視角度不同,所見色彩有紅、黃、灰等。石塔後面供置長約4米的釋迦牟尼佛臥像。

寺內有兩元塔,一在東側育王山崗上,稱上塔,晉太康間(西元280年至西元289年)始建,北宋慶歷六年(西元1046年)重建,南宋紹興十二年(西元1142年)復葺。明正德間(西元1512年至西元1517年)住持廣福募資重修,即今形狀。一在西側山下寺西外,稱下塔,唐開元間建(西元713年至西元741年)。危素《重建下塔記》謂:『大千照禪師撤舊塔而新之,始工於元至正廿四年(西元1364年),越四年成,高十又三丈五尺,廣二丈三尺,中為級道,下設世尊像』。

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面七層,高36米,六圍簷宇,是寺內最古的建築。為浙江省內僅存的元塔。每層置腰簷、平座,底層四周有圍廊。腰簷用疊澀、斗拱相結合的方法出挑,每面倚柱柱頭舖作間用兩朵,與柱頭舖作同為五舖作。簷角用發戧起翹。平座表層舖石板。塔內砌體分層,磚梯盤旋而上,直通第七層。塔剎分兩段,下部呈圓錐形,上部為寶瓶,這是浙江元塔通常採用的形式。

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現存唐、宋、明、清、民國及現代碑刻共58塊。殿內正中上懸豎額宋高宗《佛頂光明之塔》匾,殿前上匾宋孝宗書《妙勝之殿》,下匾為釋竹禪書《捨利殿》。有唐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萬齊融撰),唐貫休畫十六羅漢石刻、宋狀元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宋蘇軾撰書《宸奎閣記》碑最為珍貴。

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至今仍懸掛於捨利殿。其他有董其昌、梅調鼎、章炳麟等近代名家書寫的碑、匾、楹聯、銘志近百件。

寺後側壁有唐代畫的石雕「四大天王」以及法堂兩側壁上磚雕的「十六羅漢」,其神態逼真、氣韻傳神、豐富多姿,系清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按北京皇宮模式建造。西元1916年又重修捨利殿。藏經樓珍藏雍正版《欽賜龍藏》724函、7274卷,南宋刊本《磧砂版大藏經》和日本藏經院編《日續藏》民國影印本等珍品,合稱「三藏」。

資訊來源:古蹟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愛久見人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2 09: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