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5
- 最後登錄
- 2020-12-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2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基督教是最早進入臺灣的世界性宗教。在台灣,基督教經常指新教,羅馬天主教則稱天主教。
史載17世紀中期,西班牙(天主教)和荷蘭(新教)兩國傳教士就曾在台灣北部的平埔族區域展開傳教工作。但因兩政權並沒有在台灣深耘,加上統治台灣的期間與範圍有限,當時基督教信仰人口並無顯著增加。明鄭和清朝統治期間,基督教的傳教活動遭到禁止。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以神道教為國教,
中華民國為政教分離的國家,但基督教在政治圈有著較大能見度。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及中華民國首任民選總統李登輝等國家元首,皆信仰基督教;臺灣本土的基督宗教組織在參與臺灣民主化過程與社會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亦有為數不少的政界、公民運動人士為教徒[3]。
每年官方皆會舉行盛大的國家祈禱早餐會(國禱會),由元首與政界領袖為國祈禱,國禱會的出席組織包括不同的宗教團體。歷任總統包括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皆有出席過國禱會。
天主教[編輯]
就天主教而言,真正經營是起始於19世紀中期。1858年,於對外戰爭失利的清廷與西方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台灣成為可自由經商傳教的地區之一。翌年,西班牙道明會依照羅馬教廷的要求,從菲律賓派神父2人抵台傳教,並在福建教友幫助下,首先於1862年,在打狗(今高雄)建立第一座教堂,是為聖母堂,之後再於1928年改建為今日的前金天主堂。
日治時代,天主教會逐漸擴展至全台灣,到1913年7月19日,羅馬教廷成立台灣監牧區,使台灣擁有獨立的教會管區,當時教徒達到萬人,但仍由教廷敕封道明會士作為地方教長。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總督府迫使西方傳教士離台,改由日本人主持教務。二戰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恢復由西班牙籍道明會神父主持教務。1952年8月7日,羅馬教廷正式在台灣設置教區,而本國籍神父也逐漸接手教務。
今日台灣的天主教會,共分成七個教區、一個宗座署理區、主教十七位,其中包括單國璽樞機的這些主教,均由教宗所敕封。另外,台灣天主教會轄下還有神父修女共兩千位,分別在八百個教堂及社會事業,包括大學(輔大、靜宜、文藻)、醫院、地方診所、安老院、啟智中心等處所服務。台灣天主教徒雖僅佔台灣人口約百分之一餘(根據2010年天主教官方報告有會堂718間,會友239,565人,無崇拜人數),但其社會服務事業卻極為有名。
除了基督長老教會之外,在日治時期傳入台灣的還有真耶穌教會。真耶穌教會於1926年由張巴拿巴等人傳入台灣,據基督教學者調查,到2011年為止真耶穌教會在台灣有教會244處,信徒達到52,501人,出席人數14,082人(不含12歲以下兒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