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經解]
能遣之者,遣其物欲也。觀者,相待而視,無所執著也。內
觀者,心之虛明自照也。既為虛明,故心無其心。外觀者,
以心觀形,而形無其形也。遠觀者,以心觀物,而物無其物
也。內觀者,通於元神之清也,外觀者,通於本心之靜也。
遠觀者,定於萬物之名也。內觀無心,外觀無形,遠觀無物,
蓋心如其心而無心,形如其形而無形,物如其為物而無物。
物各付物,各可其可,各然其然也。
能悟得此,空有一如,空者,無染執、無住著、無罣礙,其
於此空,斯為妙有也。
既為妙有,故空無所空,無無亦無也,如此之無,斯為真無
也。
[譯註]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35
「神、心、欲」三層之工夫端在「遣其欲、澄其心」,
此工夫端在「觀」。觀者,相待而視、無執無著也。此如《老
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觀復之道也。道家之觀,重在觀復,雖
亦說無,亦可說空,但畢竟為觀復之道也。佛家之觀,重在
觀空,法空而我空,我法二空,無所罣礙執著也。「致虛極,
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
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5。此是道家實踐工夫重點所在。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
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如此之觀是將「心」、「形」、
「物」皆相待而視,無執無著也。
「心」是人之為一活生生的實存而有,人之迎向世界,
世界之迎向人,在彼此交互迎向的開顯之幾,即此開顯之幾,
可上提而為志,可下委而為念,更可下墮而為貪欲也。「內
觀其心,心無其心」,此歸返於元神,歸返於存有之根源也,
以故說心無其心。
「形」是就人之根身所成,其有習氣存焉,有業力存焉,
因其耳目口鼻,積之成習。人之樂生惡死,生死之欲本然俱
焉!天賦人以形,有此六欲,亦有三毒,修道者,重在六欲
不生、三毒消滅,如前所述也。「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此如其存有之開顯而而開顯之,無所執著、無所染污也,以
以故說形無其形也。
「物」是就人之主體的對象化活動而執持其為對象,使
此對象成為一決定了的定象,即此決定之過程而人之欲求、
貪取、性好、利害涉入其中,使之由執而染,染之繼之,纏
之縛之,糾之結之,大惑終身難解矣!蓋如《莊子》所言「其
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鬥」也。修道之
士,重在「致虛守靜」,讓萬物回到萬物本身。「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此如其存有之開顯而執定,既為執定而有所確
定,因其確定而無所執、無所著也,以故說物無其物也。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37
「心」、「形」、「物」還歸於心形物,一無執礙,惟見於
空也。此即所謂之「觀空」,「觀空」之「空」非惡取空、非
斷滅空,「空」者,無染執、無住著、無罣礙也。如此之空,
空無所空也。只是個「常理、常道」而已,既如此,則「所
空既無,無無亦無」也。
[白話翻譯]
能遣除六慾三毒的,要做這樣的功夫。
向內處要觀照自己的本心,本心能虛明,就不執著自己的心
意。
向外處要觀看自己的形軀,形軀能實踐,就能不陷溺自己的
形軀。
向遠處要觀察天地萬物,萬物各得生長,就能不偏私想貪取
物類。
內觀、外觀、遠觀,做得透徹了,有了體悟,才得徹入空無。
這樣一來,才能觀見真空,真空妙有,卻是空無。
真空是無什麼可空的,所要空的已經是無了。(無不是斷滅的
無,這斷滅的無仍要把他無掉,)再無掉那斷滅的無,才是
真正的空無。
■心靈藥方
一 道家勸人要看開,看開的看,不是執著的看,是解開執
著的看;能開就能解,能解就能回到空無。回到空無,
才能開啟生命的新契機。須知:黑板不擦掉,如何能寫
字。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39
二 道家的空無,不是相對的無,而是絕對的無,是「天下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無」,「無」不是沒有,而
是一切的可能。
三 道家的三觀,內觀是「心無其心」,放開心,心不累。外
觀是「形無其形」,放開身,身能勤。遠觀是「物無其物」,
放開物,物能止。
四 無其心,不是不要起心動念,而是所起的心、所起的念,
讓它來,讓它去,不要抓住不放。無其形,不是不要你
的身體髮膚,而是要讓你的身體髮膚只是身體髮膚,不
要把你的意志強加在上面。無其物,不是不要世間世俗
之物,而是世間世俗之物,只是世俗之物,能如此,它
就能回到天地自然。
五 修行、修行,不是把喜怒哀樂都修掉了,而是要修得喜
怒哀樂分明,喜怒哀樂分明了,才能朗朗乾坤,了無罣
礙。喜怒哀樂分明了,才有真正的自然。自然本是混沌,
但人間卻得分明,在人間世裝個混沌,卻成世俗鄉愿,
這是大大的人偽,哪裡是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