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5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玖 總結語 如常用功,清靜悟道,契入本源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18 08:24: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經解]
真常之道,不假外求,即於當下,圓滿自足,真而無妄,實
而不虛,常而無假,如此則常清靜矣!蓋「清者,元神之明,
通於日月,存乎天地,妙合於道也。靜者,本心之靈,寂然
不動,感而遂通,曲成萬物也」。
[譯註]
「真常之道」即是那存有的根源之道,這根源之道是本
真的,是恆常的,是天地萬物人我通而為一的總體根源,是
境識俱泯、心物不二、天人合一、主客和合的真實狀況。以
存有三態論視之,此是由「存有的執定」之解開,回溯到「存
有的開顯」,再回溯到「存有的根源」的契悟狀態。「悟」是
自悟,非有所外求之悟也。「得」是自得,非有所外求之得也。
本心之澄靜,元神之清明,即是悟道,此即是常道之常,這
是清靜之常的狀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67
這也就是說契入了「存有的根源」並不因之停留在存有
的根源狀態,而必由此存有的根源進一步到「存有的開顯」,
繼之而為「存有的執定」之落實。從「存有的執定」而「存
有的開顯」,而「存有的根源」這是一存有之道的回溯歷程;
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開顯」,而「存有的執定」,這
是一存有之道的開展歷程。回溯與開展是當下通而為一的,
是兩端而一致的,是往復循環不息的。這也就是說「清靜」
之為清靜,是在生活世界之中的,並不是停留在一想像中的
超越世界,並不是只停留在本源的契入之恍惚狀態,而是由
本貫末,由末返本,交相融通,永不止息。
道家對於人參贊於天地萬物,人之主體的對象化活動,
語言的介入所生的執著性、染污性有著極深刻的理解,他認
為只有一存有之道的歸返活動才能免除這種人實存的異化狀
態。這異化是由於語言的介入伴隨之的利害、性好、趣向、
欲望,而生出來的。吾人要克服這異化就得對此做一消解的
活動,是一「為道日損」的活動,「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這樣才能歸返於存有的根源之道。我以為這便是一種道療的
方式。面對「語言的異化」,道家展開的是一「存有的治療」。
這存有的治療即是「道療」,它亦可以說是一「意義治療」。
只是這意義治療之範式不同於儒家之「我,就在這裡」,道家
強調的是「我,歸返天地」,儒家強調的是當下的人文化成之
承擔,道家強調的是無為自然的歸返,歸返而契入於本源。
此亦即我於一九九六年秋於南華大學哲學所啟教典禮的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頌辭,頌曰:
「道顯為象,象以為形,言以定形,言業相隨;
言本無言,業本非業,同歸於道,一本空明。」7

[白話翻譯]
大道本真,恆常不移;
心悟神通,自能有得。
7 這篇頌辭可以視之為我講學的要旨所在,一九九七年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創
刊《揭諦》學刊,即以此頌辭開場,我做了〈《揭諦》發刊詞──「道」與「言」〉
一文,後來我又鋪衍此文,寫成一篇完整的論文,在國際中國哲學會第十屆的
年會上發表,並收入《道的錯置》一書的第一章,此書刊行於二OO三年,
台北:學生書局。
能夠心悟神通契入大道,
就能歸於自然之常(常)、元神之清(清)、本心之靜(靜)。
■心靈藥方
一 萬「假」不敵一「真」,萬「變」終歸於「常」,貞常以
處變,如如真實,虛妄自然消去。不必用力去爭,要用
心去做,要用虔誠敬意,去養您的元神。元神清了,人
心靜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二 台灣俗諺說「要有頭神」,「元」古義就是「人的頭」,「元
神」就是「頭神」,有了頭神,事事項項順理成章,自然
天成。元神清了、人心靜了,天下也就正了,老子云「清
靜為天下正」,說的就是這道理。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71
三 外界動亂、人心昏擾,會弄得沒有頭神,該怎麼辦?動
亂的現象要分明、要辨別,辨別分明了,自可擺定。昏
擾的心念要歸止、要寧靜,寧靜歸止了,覺性清明。對
事物該如此,對百姓萬民亦該如此,老子云「我好靜而
民自正」,說的就是這道理。
四 「道」是根源,「德」為本性;溯其根源,如其本性,這
就叫有道德。天地有道,人間有德,天地法自然,人間
有孝悌,這就叫道德。
五 「大道」即「元神」,「德行」如「本心」,元神本清、人
心本靜,「清靜」說的就是「道德」,道德就在天地人我
萬物之中,天地有道、人間有德。
六 《清靜經》本是《道德經》結穴成丹,做成的靈丹妙藥,
靈丹就在清靜,妙藥可養元神、可護本心,如如自然。
以上《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經解、詮釋、白話翻譯、心靈藥方,完稿。
經解、詮釋,初稿於戊子中秋,己丑春二月修訂;白話翻譯、心靈藥方,成
稿於甲午中秋前。 2014 年 8 月 30 日晨六時 林安梧誌於台中湖水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聖典之一,涵蓋道的基本教義和各種修
鍊術,字數雖只三百九十一字,卻言簡意深。本經出處,依道藏所載,
是葛玄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
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葛玄書而錄之。葛玄 (西元
一六四至二四四年) 三國時孫吳著名道士,「閤皂靈寶宗」奉為祖師。
目前發現最早的註本,是出於唐末五代時的杜光庭註。
杜光庭 (西元八五O至九三三年) 唐朝上清派著名道士,賜號廣成先
生。著有「廣成集」、「道門科範大全集」、「墉城集仙錄」等,其著述
收入「正統道藏」有二十七種,「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73
「廣成韻」,是杜光庭創建的道教音樂韻曲。在道教齋醮行道(道場)
儀軌中,對道教音樂予以規範化,以更能配合道場靜壇與行壇的法事
活動,達到弘道宣教、祈福消災的效果。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0 16:5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