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8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 「嘴巴乾不乾、想喝冷水還是熱水?」從口渴看出你身體的健康狀態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3-4 06:16: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作者王長松 醫師 | 良醫健康網

 
口渴不渴能反映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口不渴,或者口渴而不想喝水,或者想喝熱水,都表示我們體內陽氣不足,寒氣內存。

「嘴巴乾不乾,想不想喝水,想喝熱水還是冷水?」,中醫看病時常會這樣問。也許你會感到奇怪:自己不是糖尿病,不是尿崩症,也不是乾燥症候群(註: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特色為淚腺和唾液腺分泌減少,形成乾燥性角膜結膜炎和口腔乾燥),怎麼醫生盡問一些不相干的症狀呢?

其實,對於中醫而言,瞭解病人口渴不渴,對於判斷身體的氣化狀態極為重要。

口渴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態

氣化,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名詞術語。在中醫學中,氣化指的是人體內氣機的運行變化和升降開闔,如臟腑功能的實現、氣血津液的輸佈、經絡的流注等。氣化,還可以專用於概括某些器官的特殊功能,如三焦對體液的調節稱「三焦氣化」,膀胱的排尿功能稱「膀胱氣化」等。

我們都知道,人體內有大量的水液,這些水液只有不停運動,才能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一旦停止運行,就會形成水腫、積液、痰涎等。而水液運行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要在陽氣的溫煦作用下,化成水氣。這一過程主要依賴於腎陽的作用,稱為腎的氣化。

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天熱、乾燥的時候,容易感到口渴,而在冬季,一般不易口渴。因此,如果生病時不感到口渴,往往表示陽熱不盛,甚至寒氣內停;體內氣候不熱,所以就不渴。如果覺得口乾,但又不想喝水,或者只是想用水潤一潤口唇,並不想咽下,也表示有寒,或者是淤血阻滯。這是因為有寒氣,水不能化,因而拒絕更多的水進入體內。

如果口渴想喝水,則又分為兩種情況:想喝冷水者表示熱盛陰虛;想喝熱水,甚至滾燙的水,那是體內陽氣虛竭、寒氣太盛的表現。因為體內陽氣不足,不能藉由蒸騰作用將水液化為水氣,水就不能向上運行到口腔,產生滋潤作用。對這種口渴一定要注意,不能補水,而應該補火—及時溫經回陽,祛除寒氣。

因此,口渴不渴能反映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口不渴,或者口渴而不想喝水,或者想喝熱水,都表示我們體內陽氣不足,寒氣內存。我曾遇到過一些乾燥症候群的病人,口很乾渴,但卻喜歡喝熱水,怕冷也比較明顯,其他醫生用滋陰的方藥也無效,而我判斷為陽虛有寒,利用溫陽散寒,最後就藥到病除了。

手腳能發現寒氣的蛛絲馬跡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陽氣之末。也就是說,人的四肢是陽氣灌溉的終點。只要手足溫熱,陽氣就比較充足。四肢溫度不夠,則表示陽氣不足,內有寒氣。

買葡萄時,要想知道葡萄甜不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挑整串葡萄最頂端的一個嘗一嘗,如果這個葡萄是甜的,那整串葡萄就應該沒有問題。

同樣的道理,有經驗的中醫師,要想知道病人陽氣虛不虛、體內有沒有寒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摸一摸他手足的溫度。因為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陽氣之末。也就是說,人的四肢是陽氣灌溉的終點。只要手足溫熱,陽氣就比較充足。四肢溫度不夠,則表示陽氣不足,內有寒氣。

醫生用手感知出來的手足溫熱程度,一般分為手足不溫、手足冰涼和手足厥冷三個層次。

手足不溫:手足的溫度比正常溫度低,感覺不暖和,這往往是陽氣虧虛的先兆,可能有輕微的寒氣。

手足冰涼:手足的溫度明顯降低,摸起來是涼涼的,有時還伴有濕濕的手汗、腳汗,這是陽氣明顯虧虛的徵象,表明體內寒氣很重。

手足厥冷:手足溫度極低,沒有一絲熱氣,甚至未觸摸到手足便感覺到絲絲涼氣,有些人的肘關節、膝關節之下都是冰冰涼涼的,這是陽氣極度虧虛、陰寒極盛的表現,往往見於心絞痛、休克等急危重症。

也有一些手足心發熱的人,雖然手腳溫熱甚至發燙,總想摸住涼的東西才覺得舒服,但這類人特別怕冷,容易出虛汗,這也是陽虛有寒氣的表現。因為他的陽氣太虛了,不能回納,反而浮散於外,手腳便出現虛熱的假象。

當然,一些特殊情況需要分辨。比如,有些容易生氣的女性,平時打嗝、噯氣,生氣後會突然昏厥,或者突然腹痛,馬上就要大便,便後疼痛緩解。這類人也會伴有手足冰涼甚至厥冷,但沒有怕冷、精神委靡等陽虛寒氣徵象,這是肝氣鬱結、陽氣不能通達四肢的表現,不屬於內有寒氣的範疇。

別拿感冒不當病—從「天下第一方」桂枝湯說起

《傷寒雜病論》隆重推出的第一個方子,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桂枝湯,只有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和紅棗五味藥組成。但這個方,配伍嚴謹,「為仲景群方之魁」,被譽為天下第一方。

這是個調和營衛(註:營是指汗液的基礎,衛是防衛於體表的陽氣)、祛除寒氣的方子,主要適用於體質虛弱,抵抗力下降,感受風寒,有頭痛、發熱、出汗、怕風等症狀者。但《傷寒雜病論》對本方的論述極為詳盡,除了分條論述其各種適應症外,對本方的服用方法也有詳細介紹。

藥煎取汁之後,要「適寒溫」,即要求藥汁的溫度適當,不熱不涼。「服已須臾,啜熱稀粥」,服藥後喝一點熱湯,來幫助養胃、促進發汗排寒,使外邪速去而不致複感(註:即再感染、重複感染)。同時「溫覆令一時許」,要蓋上被子一段時間,避風助汗,使其遍身微微出汗,以達到最佳的發汗效果。服藥後,如果汗出病癒,剩下的藥就不用再吃了。沒有效果的,可以再「服至二三劑」。服藥時,禁食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物。

《傷寒雜病論》還特別論述不同病情服用桂枝湯的加減方法,以及桂枝湯的禁忌症。現在來看,桂枝湯絕不僅僅是治療體虛感冒的一般方子,它對於病後、產後體質虛弱、亞健康狀態,以及不明原因的低燒、多汗症、胃腸功能紊亂、妊娠嘔吐、多形性紅斑、凍瘡、蕁麻疹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從對桂枝湯的分析不難看出,作為醫聖的張仲景,對於風寒侵襲肌表這種看似輕淺的小病,是非常用心的。因為這是祛除寒氣的最佳時期,一旦處理不當,或失去治療機會,寒氣就會遷延入裏,疾病發生傳變(註:指傷寒病過程中一般和異常的發展情況。「傳」是指病情發展會循著一定的規律,「變」是指病情變化超越規律),產生合併症,甚至變為重病。

現在人們對感冒似乎並不重視,認為不用理它,反正過幾天就能自癒。有的人還會自恃身體強壯,有明顯症狀也硬撐著去上班或上課,甚至熬夜。殊不知,許多疾病便由此產生。

無寒一身輕,就能不生病

既然寒氣是諸多疾病的根源,那麼,排出寒氣,不讓寒氣滯留體內,是否就能治癒疾病?如果平時能多加防範,避免寒氣侵入人體,是否就能維護健康?答案是肯定的:無寒一身輕,這是維護健康的祕訣所在!

遺憾的是,不管是病人還是醫生,對寒氣都沒有足夠的重視。凡病則清熱解毒,已成思維定勢;動輒使用抗生素、打點滴,從大醫院到小診所,這些現象都極為普遍。寒氣的危害越來越大,越來越普遍。此風一日不除,人們就一日不能得到健康。

觀念的轉變是關鍵。只要瞭解排出寒氣的重要性、如何排出寒氣,便能於日常生活中實行。我歸納了排出寒氣的方法,簡單易行的大致有以下幾種:

藥物排寒法:藉由服用具有溫熱發散性質的中藥,來溫補陽氣,疏通經絡,排出寒氣。這是驅寒的主要方法,既能祛除入侵肌表的新寒,又能祛除淤積在臟腑、經絡的陳寒。

食療排寒法:用美味可口的藥膳,來增加體能,補益血氣,排出寒氣。

針灸排寒法:利用針刺特定的穴位,激發經氣,或用艾條、艾絨直接溫灸某些穴位,驅散寒氣。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13 21:1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