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0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飽受創傷卻仍堅定向前!從埃及到耶路撒冷…我終於明白什麼是信仰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3-31 10:23: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埃及開羅薩拉丁城堡。他們也許是一對戀人,在說著什麼情話。

導語:20天,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3地,1個背包,1臺相機,負重12公斤,日行3萬步。沒想到的是,這些有著歷史創傷、未知明日、動盪局勢的地方,卻生活一群積極、樂觀、安寧的人:哭牆前諱莫如深的禱告人,捧住聖經如泣如訴的祈願者,教堂裡眼神溫潤的點燈人,街道上神色安穩的行路人,他們都在為你解答著一個永恆的命題——什麼是信仰。

撰文、攝影:鄒熠霏



以色列特拉維夫-雅法老城海邊。這是我在以色列的最後一天,也是整個行程的最後一天,記得那天特拉維夫零星地下著小雨,傍晚時分雨停了,夕陽穿過雲層照射下來,此時的我也像這對情侶一樣坐在石岸邊,帶著一絲眷戀、不捨的心情。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生旅程,一步一印。我,在路上。

凌晨三點半,在夢中醒來,我彷彿聽到你的呼喚。如果你信我,你就會來到這裡。它有著太多的傳說,它也有著太多的紛爭。很多人對它心生嚮往,也有很多人對它敬而遠之。這是一個人生骨感、旅途豐滿的故事。請用心聽,我與你說。

我從不是個矯情人,卻對「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小清新的話有幾分贊同。2016年1月20日至2月8日,20天,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3地。一個背包,一臺相機,負重12公斤,日行3萬步,我再一次上路了。



這張照片可能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清澈的眼睛、調皮地與小朋友擺弄著玩具車。但照片背後的故事與你所想可能相差很多。

這天,我從耶路撒冷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的伯利恆,出於時間和一些安全因素的考慮,我找了一位當地出租車司機做嚮導在伯利恆老城的小街小巷裡穿梭。這個玩得不亦樂乎的小孩吸引了我的注意,下車,我對著他按下了快門。

不料,與此同時,就在拍攝這張照片附近的街道上傳來「嘣」的一聲,一群10來歲的青年引燃了煙霧彈同時射擊了1槍。此時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見幾名小孩躲在牆後面卻仍然嬉笑地看著我,嘴裡嘟囔著我聽不懂的話,甚至其中一名男孩還調皮地撿起旋轉在地上的煙霧彈殼。神經反射,我又舉起了相機,想要去抓拍他們玩耍的情形。

只聽見,司機嚮導對我一陣狂吼,要求我立馬上車。司機的神情和語氣讓我意識到此刻的危險。我慌亂地跳上車,還未坐穩,只見司機立即倒擋,飛快地駛出街道,後來他告訴了我發生了什麼。我至今仍舊記得他當時緊張的神情,回想起來,一陣害怕。



埃及開羅-一顆種子的明天

開羅伊斯蘭老城夕陽

讓人憧憬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埃及,很早就已經入駐我的行走清單。然而今朝得償所願,卻沒有以往出行前的興奮,沒有徹夜難眠的期待,只有心如止水的安寧。彷彿本能地知道,這次行走,是一次非同一般的朝拜之路,將是對自身靈魂的探究與思索,對人類文明的仰慕與傾贊,對異域他國的懷想與感悟。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的內部,它也叫雪花清真寺。

輾轉20個小時,機艙門開啟的那一剎,濃烈、肆意的沙漠氣息撲面而來。我終於踏上心儀已久的這片土地。這裡有接機的司機師傅、售賣電話卡的英俊小哥、酒店粗獷卻細心的服務人員和熱情友好的阿拉伯人民。


工廠裡孱弱的童工。雖然年紀很小,他們卻承載著與年齡不成正比的負重。但臉上掛滿了笑容。

開羅、阿斯旺、盧克索,我走在埃及的過去,也走在埃及的現在。我的行走幾乎都不以熱門「景點」為軸,有時候走街串巷的驚喜讓人收穫更多。幾日來的生活瑣碎、與當地人的交流、那些燈光昏暗的小巷、形形色色的人們,遇到的這一切都讓我更快地融入這裡。帶著對埃及的好感,我的膽子也大了起來,第二天就隻身半夜遊走於街巷之中,與阿拉伯人同樣的夜色。


小吃店


茶館。這樣的茶館在埃及任何城市都能見到的,這裡有大概2元一杯的立頓紅茶,還有當地人最喜愛的水煙。


小賣部


縫紉店


這張照片的右下角像花瓶一樣的容器,其實是給路人飲水用的。

這一天,我誤打誤撞進到了開羅城東錯綜複雜且破舊不堪的一個街區。查了GPS才知道,這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蘭老城區之一。這裡陳舊、髒亂、喧囂,即使到了夜晚,依然人聲鼎沸。伊斯蘭教堂、住家戶、修車店、理髮店、皮匠鋪、作坊、工廠、餐廳……這裡什麼都有,又什麼都沒有,幾乎看不到遊客,只有土生土長的埃及人。我一邊用相機記錄夕陽下的老人、工廠孱弱的童工以及有著高超手藝的老鞋匠,一邊停下腳步挑戰街邊小食。


鏡子裡的城市街角


隨便坐!請問想喝點什麼?


牽著馬車的流動商販


以上為開羅伊斯蘭老城隨拍。由於前一天誤打誤撞來到伊斯蘭老城區已是夜晚,意猶未盡,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又趕了過來。當天,恰好遇到1月25日革命紀念日,幾乎所有的店鋪都閉門休假,昨日人聲鼎沸的街道冷清了不少。

這個城市在用她最真實的一面,抹去留在我心中曾經神祕、優雅的面容。但我並無失望感,只是思慮難停。


尼羅河


為了體驗帆船,我特意從阿斯旺東岸坐到西岸,不得不強調埃及消費便宜,從升帆到掌帆,都由一人完成,整個航程一個半小時左右,總共65埃鎊,摺合新臺幣250多一點,而且這個價格是整條船的,不是單人。

在老城,與一位老人閒聊,談到革命前後生活變化的比較,他用最簡單的英語詞彙講述了一個很美的故事。往往越是簡潔明瞭的詞句越賦詩意,且含哲理:「我認為革命之後生活的變化,不應該用好與不好來形容,因為這片土地是我們生長的地方,這個國家就像我播下的一粒種子,我每天都會為他澆水施肥,使他茁壯成長。所以我們是愛他的,不管他瘦弱還是強壯,我們都依然愛他。」


阿斯旺-盧克索中途路過的一處火車站。


阿斯旺東岸一個村莊。大人們坐在家門口聊天,一群非洲小孩光著腳丫在玩耍。


這些村民用阿拉伯語跟我交流,10幾人中只有1人會說英語。圖中的這名阿拉伯婦女允許在帶著頭巾的前提下為她拍攝這張照片。

「انا احبك」(AnaAhebak),阿拉伯語的「我愛你」,發音很難,卻有美妙的浪漫,那是一顆種子的明天。


在盧克索熱氣球下的孩童。



耶路撒冷-一季信仰的呼吸

耶路撒冷,一座神韻迷人的城市,一處烽火飄搖中的聖地。

臨行前,不少朋友對我此行的安全表示擔憂。但我卻執意前往,因為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如果不能親身前往這樣的地方,是無法體會到這裡人們的生活狀態的。這也許是一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態度。我想,等到我們回來後,一定會經歷蛻變。


耶路撒冷老城區的小巷夜未眠。

不少愛好攝影的朋友知道我的行程後,都說耶路撒冷很「殺底片」。但意料之外,我在這裡卻很少舉起相機。或許因這一分神聖莫名,或許因這一處歲月厚重,我覺得她的美滲透於每一石、每一木,有著任何角度都拍不出來的魅力,任何光影都勾勒不了的歷史遺痕。從耶路撒冷的古城牆,到海法的空中花園,我只想用指尖撫摸描繪,用眼睛傾慕拜服,用心去銘刻、去念想、去思懷……




圓頂清真寺廣場一角

在耶路撒冷,我在哭牆,與懷抱聖經泣不成聲的以色列人一同祈禱;在耶路撒冷,我在老城,幾聲槍響的第二天電視裡報導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在大馬士革門發生衝突事件導致4人死亡;在耶路撒冷,我在靠近伯利恆地區的小街,親眼看見一群小孩引爆煙霧彈;在耶路撒冷,我在博物館,二戰時生活在法國的85歲老奶奶向我講述那些過去與現在……


以色列耶路撒冷哭牆,又稱西牆或者許願牆,是猶太民族2000年來流離失所的精神家園,被稱為通往上帝的郵局。猶太人到此進行哀悼和祈禱,我來到這裡,看到祈禱的人群中,有手捧《聖經》的人、有背著槍的女兵、也有長著一尺多長鬍子虔誠的老人,他們駐足聆聽,與上帝對話。


我們從這張照片看到三名朝聖者正在哭牆前,也許是祈禱,也許是懺悔。照片中可以看到旁邊兩名是著裝典型的猶太人,中間這名從背影來看,也許是一名背包客亦或是當地人。不管他們三名是否是教徒,但同樣的信仰引導他們來到這裡,與上帝溝通。信仰不分國界、民族、地域,這張照片我更多地想表達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即使身處戰亂、硝煙瀰漫,但是內心的信念與精神就是他們的支柱和食糧,讓他們樂觀、積極,並且讓我們敬佩地生活著。







我遇到了一個自小生活在這裡的芬蘭女孩。她很愛笑,一笑起來就停不住,如春日爛漫芳潤。她說也喜歡我笑起來皺眉的樣子。我們在樓頂看日落,在街巷走走停停,我們像電影《愛在日落巴黎時》裡一樣聊個不停,從個人說到國家,從夕陽談到信仰,意猶未盡。




聖墓教堂

我臨時改變行程留了下來,並受邀參加了安息日前一晚以色列式的家庭聚會。我們開著車,沐浴海風,在加利利湖周邊遊走。下雨時,我們十來人坐在車裡,推選一人朗讀聖經。年輕人會向長輩問請不明白的地方。

他們忽然問我,你們信仰什麼。我一陣困窘,還是沉聲:禮佛的人少,許願的人多。他們沒有說話。我倒是笑了,大概還是笑得皺眉。女孩很認真地看著我的眼睛,說:「人可以沒有宗教,但不能沒有信仰。」


耶路撒冷雅法路上一家工藝品店

我忽然想起了哭牆前諱莫如深的禱告人,想起了捧著聖經如泣如訴的祈願者,想起了教堂裡眼神溫潤的點燈人,想起了街道上神色安穩的行路人……這是怎樣一個強大而富足的民族,沒有幅員遼闊的國土、富饒的資源、眾多的人口,就連經濟的起飛也是在非和平環境中實現的,這不同於那些富足的、和平的地方。那些地方,人們的眼神中往往會流露出不安寧、空洞和貪慾。然而在這個有血淚徹骨歷史傷痛、有變幻未定明日走向、有動盪不安局部形勢、有貧富懸殊現實生活的國家,你卻無法分清什麼是戰爭,什麼是和平,哪裡是前線,哪裡是家園。現在,我面前的他們,有著這樣安詳、平和的神態,這樣從容、平緩、理性地談論歷史,讓我感受到其它地方沒有的積極與樂觀、安寧與溫和。


Sabra(薩布拉——沙漠中的仙人掌),不管環境如何惡劣,都會在沙漠中紮根、成長。Sabra常被用來描述他們的國民特徵:堅韌、頑強、生氣盎然。在這裡,獨樹一幟的沙漠經濟、色彩斑斕的多元社會,如同現代神話一般,叫人百思凝神。
這,就是他們的精神;這,就是他們的信仰。


餐廳裡遇見的猶太小孩

我很慶幸,在這一季認識了她和她的朋友們,認識了內心強大的以色列人。在這一季,我與信仰同呼吸。說來,這次行走的旅途,我帶了一本書——《捨得捨不得》。走走看看,一路旖旎繾綣,但依然說不清什麼是「舍」什麼是「得」。雖「不惑」在前,但我還在路上,還在行走。


轉自:網易

-----------------------------------------
「人可以沒有宗教,但不能沒有信仰」
真的是句很有深度的話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7 20:1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