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台灣地質結構與玉石的形成
海岸山脈是一個北移的斷層,地層年代屬於中新世至更新世,由於受到板塊擠壓作用,除了斷層結構發達之外,褶曲運動也在持續形成中,以至沿層結構和地形發展顯得複雜崎嶇。海岸山脈的地質結構發達之外可分為五個不同岩層,自下而上為─奇美火成雜岩層、都巒山層、大港口層、雜亂的混同層、礫岩層。
都巒山層是以海岸山脈都蘭山所露出厚層集塊岩命名,此集塊岩層分部最廣的地方,是在海岸山脈中斷的成廣澳山地區,並由此向南北延伸,分佈面積約佔海岸山脈的二分之一。都巒山層大部分由火山集塊岩、凝灰岩或凝灰質沉積物所組成,是一個巨厚的火山岩層,直接掩覆在奇美火成雜岩層之上,或與火成岩體共存。
都巒山層的上面原為一鬆散火山岩質碎屑岩系所覆蓋,此一岩系是由頁岩、砂岩、礫岩混合著火山物質組成,稱為大港口層,依岩性的差異,又可細分為番薯寮層、八里灣層和水璉層。蓬萊造山運動時,隆起的奇美火成岩層擠著都蘭山層上昇,使得某些地方大港口層崩落,呈塊狀零星散佈於都蘭山層之上。
海岸山脈的玉石,絕大部分產於覆蓋在奇美火成雜岩層上面的都巒山層和大港口層,如藍寶礦脈,大都產自都巒山層的火山集塊岩;紫玉礦脈大多產自大港口層的火山岩質碎屑岩。
大港口層是砂、頁岩中夾雜著礫岩混合堆積而成的岩層,岩質較軟。
都巒山層大部分由火山集塊岩或凝灰岩所構成,岩質堅硬。
在台灣的五大山脈中,只有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板塊的地質結構體系,在山脈東側面對太平洋之坡面,因隆起過程中直接承受來自太平洋海浪的衝擊、侵蝕,長期持續受力的結果,隆起後斷層發達、坡度陡峭;岩石風化成土壤後,又經雨水沖刷、流失,因而岩壁上覆蓋的土壤較少,岩層裸露,礦脈的脈線便容易被發掘;項對之下,海岸山脈西側未直接面對來自太平洋的海浪衝擊,坡度平緩,岩石風化後的流失情形較不嚴重,岩壁上覆蓋的土壤層厚,脈線就比較不容易被發現了。
海岸山脈蘊藏的玉石,在礦物學分類尚屬於玉髓類,因此,推斷當初岩層受火山活動影響時,應是富含二氧化矽的熱氣與熱溶液,順著岩層裂縫衝出地表,由於地表岩壁的溫度較低,部分氣體凝結呈富含「成礦物質」的膠質溶液後,附著在出氣口附近,且順著出氣口旁邊的裂縫流動和填充。當岩層內部壓力減弱時,附著再出氣口附近的溶液在緩慢的降溫過程中,同時又承受來自擠壓回來的岩壁壓力,此時若所處的地理條件,以及裂縫兩旁的岩層質性,恰好合乎玉石形成所需要的物理條件﹝例如岩層的含銅量,影響藍寶的著色程度﹞,海岸山脈的玉石便孕育而成了。
海岸山脈西側土壤層較厚,植被蓊蔚。
海岸山脈東側因土壤流失,岩層裸露,礦脈易被發現。
玉髓是石英的一種變體,由於結晶顆粒極細,屬於「隱晶質」,再普通顯微鏡下也不容易看清楚晶體構造,是石英家族中最強韌的形態。
玉髓常攙雜其他礦物的原因,據學者專家﹝陳其瑞、曾保忠,1982﹞的推斷,在於:
1.其他物質的液態膠體與玉髓之膠體混合而共同沉澱。由於此種情形常使無色的玉髓產生不同的顏色表現,如呈藍色、紫色、棕色或牛奶白色等,且質地在把玩之後,也會會有出人意外的變化,妙趣橫生,因此可以說是一種「建設性」的混合方式。
2.在玉髓形成過程中,有固態物質溶入,也就是有固態的包裹物。
3.玉髓形成後受其他物質的取代,特別是鐵質氧化物。
4.其他物質透過已存在玉髓中的物質,再擴散進入玉髓母體。
5.玉髓由非晶質沉澱物轉化而來時,有一部分未轉化完成,而遺留在玉髓中。
6.玉髓取代圍岩或其他物質時,由於取代不完全,而使一些物質遺留在玉髓中。
7.玉髓在形成過程中有氣泡夾入玉髓一同沉澱。
來源:臺灣大學地質科學 |
-
總評分: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