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5-8-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生起六識的根本識
大眾部的根本識,是六識生起的所依;無著論師在『攝大乘論』裡,早就把 它看成阿賴耶識的異名。論上說:
「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
世親『釋論』(卷三),作了簡單的解說:
「謂根本識,為一切識根本因故;譬如樹根、莖等總因,若離其根、莖等 無有」。
「如樹依根」的依,世親解釋做諸識的根本因。護法『成唯識論』(卷三) ,說「是眼等識所依止故」。有人望文生義,說世親是約種子作親因說的,護法 是約賴耶現行作六識俱有依說的。其實,大眾部並不如此,世親也是從現行的細 心而說。像世親『三十唯識論』說的「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幾曾有種識的意味?這生起六識的細心,像樹莖、樹枝所依的樹根一樣。在這裡,見到了本 識思想的源泉,也見到了「本識」名字的成立。『解深密經』的阿陀那識,『楞 伽經』的一切根識,都是直接從這「根本識」演化而出。本識思想的成立,雖說 與上面所敘述的真我、細蘊、細心都有關係,雖可說是這些思想共同要求的合流 ,但比較主要的,要算大眾部的根本識,分別論者的一心,經部的集起心。它們 在建立的目的及說明上,各有它的側重點;而根本識的重心,在說明心理活動的 源泉。
根本識與大眾系末宗異義的細意識,只是一體的兩面,應該把它綜合起來考 察。這要從六根說起:五色根,佛弟子間有兩個不同的看法:薩婆多它們說眼等 五根是微妙不可見的色法。根的作用,是攝取外界的相貌;因色根取境的功能, 才能引起眼等五識,識的作用是了別。還有大眾部它們,說眼等只是血肉的結合 ,它根本沒有見色、聞聲的功能,見色聞聲的是五識。大眾系既沒有把引發精神 活動的能力,給予五根,五根只是肉團,那末對於根身靈活的感應,與所以不同非眾生的色法,自然要給以其他的解說,這當然是意根了。談到意根,各方面的 意見更龐雜。上座系的銅鍱部,說意根就是肉團心,就是心藏;它把意根看成了 物質的。其它學派,一致把它看做心法,這當然要比較正確得多。佛說十二處總 攝一切法,如果把意處的意根,看成色法,那一切心心所法,又攝在那一處呢? 在意根是心的意見裡,又有過去心與現在心兩派:說一切有系,是主張過去心的 :它們不許二心同時現起,不許六識外別有細心,所以說剎那過去的六識,能引 起後念的六識,叫意根。但意界是常論者,和大眾部,是在六識以外建立一個恆 存的細心,這細心有生起六識的功能。
意根,在十八界裡屬於意界。無間滅意論者,雖巧妙的解釋了意界與六識界 的差別,事實上並不能顯出意界有什麼特性。依『中阿含』「嗏啼經」看來,意 根不但是意識,也是五識生起的所依。凡是論到六識的生起,是不能離卻意根的 。大眾末計的「心依於身」,說明了因心的執取五根,才能遍身生起覺受。執持 根身而起覺受,與五識的是否生起無關,與識上的苦受樂受也不同。像入定或熟 [P124] 睡的時侯,雖然不起五識與相應受,但出定與醒覺以後,我們還感有一種怡悅或 勞頓的領受。假使熟睡時沒有任何身體上的感覺,那醒後的身識與意識,也不該 有因熟睡而生勞倦之感,這就是細心執受的明證。依大眾部的見解,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五根只是肉團。細心執持肉體,才能起覺受,生六識。總之,大眾部 的細心說,是遍藏在根身之內而無所不在;它與根身有密切的關係。眾生與非眾 生,生存與死亡的分野,都在這裡。認識作用的六識,也從它而起。細心的覺受 ,是生命的表象,是微細的心理活動。
唯識學上的本識,本來著重在生命緣起;在生命依持與現起六識的作用上, 湧出了深祕的本識思想。後代的大乘唯識學者,雖也片段的敘述到這些,而把重 心移到另一方面。不過,我們應該知道,細心的存在,是不能在持種受熏上得到 證明的。(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