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玉石的加工利用
玉石加工利用的前提,再於玉石的質地良好,不論外在條件如何,當適當的加工處理和製作,比保留玉原石賞玩更能彰顯玉石的特質、提升其經濟效益與藝術性時,便會考慮加以加工利用。
在玉石加工之前,需要仔細觀察、評估與構思,也就是所謂的「相玉」---針對玉石表曾與肌理所呈現的各種現象,研判玉石內、外的特質與表現,特別是裂痕的狀況、雜質的分佈、紋理圖案、質地的表現和外皮的特色等,並藉由敏銳的感受與豐富的想像,將玉石作最適切而巧妙的運用,以免因貿然下刀而折損玉石,或降低玉料使用的「折數」。所謂「一相抵九工」,辨識這個道理。
1. 裂痕的狀況
再判斷玉石的裂痕狀況時,最好透過放大鏡輔助,因為玉石表面的裂痕可能會延伸至內部,透過放大鏡,可以對裂痕的延伸狀況與深淺程度,有更深入的瞭解,切割時才不會有閃失。有些玉石在濕潤的情況下,裂痕較明顯;有些正好相反,要乾燥才看得準,因此在使用放大鏡細看時,最好兩種方式都試試看,並且,切割後再仔細觀察一次,以印證原先的判斷。
2. 雜質的取捨與利用
玉石所含的雜質,可能有氣孔、軟點、砂眼、麥飯石、石英、金屬或其他礦物等,對於嚴重破壞美感的雜質固然要捨棄,但也不是所有的雜質都是瑕疵,適當的利用,或為點綴或為靈魂點,反而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修為。
3. 紋理圖案的規劃
對於帶有特殊花紋、圖案或紋理的玉石,如總統石或龍鳳玉的花紋、風景雪花玉的圖案、白玉髓的葡萄球狀結晶、冰裂紋、水紋等,應針對紋理圖案加以規劃,思考主題的表現、畫面的佈局、花紋的取捨等等,使圖案看起來完整,並且「花而不亂」。
4. 質地的表現
玉石非常講究質地表現,包括顏色深淺、質感(玉髓質、年糕質、碧玉質)特性、透度與光澤等,整體搭配後所呈現的效果非常重要,掌握得宜,才能對玉石作最恰當的成品定位。
5. 外皮的處理
玉石的外皮與內部肌理,通常具有不同的顏色和質感表現,妥善保留運用,有時能發揮意想不到的絕妙效果,因此再考慮外皮的應用時可根據顏色與質感上的差異狀況,針對主題的需要加以取捨。
6. 成品的初步定位
為將玉石作最適切而巧妙的運用,在對玉石的裂痕、雜質、紋理、圖案、質地表現和外皮特色等,經過一番觀察與考量後,便要對成品的類別和定位作初步規劃,以便決定加工方式---切割製作或雕刻創作。加工方式以「適材適用」為準則,常見的切割製作有研磨戒面、墬子、手鍊節子、玉鐲、佩飾等,基本要求是質純色勻,閃避裂痕、蛀孔等瑕疵;而雕刻創作的方式,則有平面雕和立體雕的差別,可製成小件佩飾、把玩品、陳設品、實用器物或其他創作。
加工方式
玉石的加工,先秦時稱「琢玉」,宋人稱「碾玉」,原因是玉石堅硬異常,加工時離不開「切、磋、琢、磨」的程序。切,即解料,以無齒的鉅片加上「解玉砂」,將玉料分開。磋,是用圓鉅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鑽、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鑽孔。磨,是最後一道程序,用鹿皮或羊皮蘸寶石粉加以拋光,已顯露玉材光潔、溫潤與晶瑩的本質。這樣的加工程序,自古即代代相沿至今,除了機械設備日亦精良、縮短工時之外,加工的程序及原理、則沒有多大的變異。
玉石的加工方式,依加工過程的步驟、內容的差異,區分為「切割製作」和「雕刻創作」兩類型。切割製作以飾品為主,如戒面、項鍊、耳墬、玉佩、手鍊節子等;加工方式主要為切割和研磨,必要時才有簡單的雕琢。而雕刻創作則以展現雕刻技巧為重點。
台灣早期拋光處理用的是山羌皮,因纖維較細,可以拋得最亮、效果最好,且因韌性高,較耐磨。現在則因山羌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不能獵補,而改用羊皮。
一、 切割製作
步驟與要點
1. 在玉石表面畫出切割線就玉石的裂痕狀況、紋理表現,以及成品的初步定位,在玉石表面先畫出切割線,切割時比較不會有閃失。
2. 切割洗淨
在以鑽石切割鉅片時,一般軟玉因硬度較低,以水潤滑與冷卻即可;但海岸山脈玉石硬度高,水無法冷卻切割時所產生的高溫,因此通常以柴油替代,除了潤滑與冷卻效果較好之外,切割時速度快、鉅片磨損少、對玉料的破壞也較小。
在切割時,鉅片與畫好的切割線要保持一直線,雙手維持平穩,然後緩慢的推動前進。在切割過程中,最好帶上防毒面具,或用抽風機把空氣中的柴油抽走。切割後用肥皂水將玉石上面的油漬洗淨、擦乾。
3. 成品畫樣
切割後的玉料,要觀察裂痕、雜質、蛀孔等狀況,以及質地特性與表現,以決定成品樣式和大小,然後畫樣並畫出再次需要的切割線。
4. 再次切割/洗淨
依畫樣的內容沿邊線切割,但切割線不宜太接近邊線,最好保持一些距離,以便研磨時有應變和修改的彈性空間。
5. 研磨或雕琢
就已切割好的玉料,作成品樣式最後的修改和確定,然後進行研磨或雕琢。
6. 表面處理
表面處理是玉石加工過程的最後一道手續,方式有拋光和毛光兩種,需依玉石的質地特性和成品定位來考量;由於是最後的步驟,再處理時尤需用心。
切割製作的成品,首要要求是無瑕疵,若有主題圖案表現,則面積不宜太小。此外,首飾應具寶石色;訪古佩飾則要古色古香。
二、 雕刻創作
步驟與要點
1. 選材與處理
玉石雕刻屬於「量料取材,因材施藝」的工藝美術範疇,與一般繪畫、雕塑不同,技術與藝術條件固然重要,但首要關鍵仍取決於材料,因此,選材時應以完美求精的態度從事。
選材的原則,包括無瑕疵、質地精緻、色美、透度表現佳等,千萬不為求大面積而把不堪使用的材料勉強用上。若玉材為單色,則要選用色彩均勻,沒有「玉骨」破壞畫面者;若為多色玉材(通常兩色較好運用),則宜使用間色明顯、或呈漸層分布、或是花而不亂者。有些玉料外圍嵌有堅硬的麥飯石,倘若間色明顯,亦可以加以利用。
選材確定後,可先以震筒、雕刻機或噴砂機,將玉石表層的粗礪或瑕疵處,作適當的處理,使玉石內部情況和優缺點得以顯現。而對於高檔玉石如台灣藍寶、紫玉、總統石等,在下刀之前,可先「脫皮」處理---將原石噴砂或研磨,以便表皮磨去後,能更清楚內部的質地和紋理表現。
2. 設計與規劃
根據玉石所顯現有關質地、紋理、顏色和裂痕、蛀孔等狀況,對雕刻的主題與造型進行設計規劃。
3. 雕刻
玉石的雕刻是一們技術也是藝術,需要經熟的技巧,以及屬於作者自己的創意與風格;然而最重要的,是用心的態度,從第一刀開始,以至於完工,美一步驟都應要求品質的盡善盡美,因為玉本身是價格高昂的材料任何一點瑕疵都會影響其價值,因此,即便是交由專業的雕刻師傅處理,事前的理念溝通也要儘可能詳細清楚。
來源:臺灣大學地質科學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