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2-2
- 最後登錄
- 2024-11-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953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6746
- 相冊
- 1
- 日誌
- 20
   
狀態︰
離線
|
傳爐壺,式度端莊,風格雅緻,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有鑑於此傳統壺型由來已久,然欠缺考據,眾壺友多不知此壺,今東拼西湊,略言一二,聊做無米之炊。
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金砂認為製壺賞壺,到了極致就是看其氣度,觀其神韻。至於細節的處理到顯得不過爾爾。傳爐壺的特點正是如此!
傳爐壺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的典範,要想做得比例恰當、珠圓玉潤,骨肉廷均實屬不易。
自古以來宜興眾多製壺藝人均有製作,但都公認傳爐壺最為難做,這也是此壺市面上比較少見的原因之一。
就其形式來說傳爐為傳統壺型,至清末曾改為四方傳爐,可為歷久彌新。
現存最有名的傳爐壺當屬原藏於開四海家中,於1937年由清末民初壺藝名家俞國良用“大紅袍”泥料做制的一把。
此壺方圓相濟,挺勻有力,色澤紅艷,光彩照人,是傳爐壺式的經典之作。還有現藏於香港茶具文物館的傳爐壺,為清末兩江總督端方在宜興定制,
具手法來看也應為俞國良所作。只不過在傳統的基礎上稍加改進,蓋為橋扭。傳爐的名稱來歷又是什麼呢?似乎難以考據,但就作者的見解來說可能性有二。
首先傳爐為古代道家煉丹所用之丹爐。葛洪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遊盡天下名山,與丹術,醫道頗有心得。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撫州南城)覺得泉水清冽脫俗,
於是傳爐煉丹,留戀泉石之間,至今,葛洪仙井遺跡猶在。麻姑泉釀酒又稱壽酒,洪祖以其水煉丹求壽成仙,而人壽之極致又稱茶壽。
今以陽羨砂壺,仿傳爐之型,飲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其次,古時還有“金殿傳臚(爐)”一說,明清時代在殿試後兩天,皇帝召見新科進士。
考取的進士們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於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後與王公百宮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士的姓名、名次。
這就是“金殿傳臚”。 “臚”有陳列的意思,“傳臚”就是依次唱名傳呼,進殿晉見皇帝。因古時候紫砂壺是士大夫階層的雅玩,將壺名取為傳爐,應有取其諧音後又取意自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