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2-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669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6612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離線
|
杯盞:承載茶葉靈魂的容器
茶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中也可見門類繁多,要真正懂茶,需得懂得與茶有關的一杯一盞、一草一木。
作為飲茶的重要器具,杯盞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茶葉是靈魂,那麼杯盞則是承載靈魂的容器。
關於杯盞的發展歷史,各位茶友知道多少?
一杯一盞,一草一木
戰國至漢代出現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
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
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當時還流行盤與數隻小杯組合成套的飲具。
宋元時期的杯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為喇叭狀。
宋杯多以釉色取勝,如龍泉窯及官、哥、汝、均各窯。
其中磁州窯釉下黑彩裝飾頗為鮮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內心常印有小花草為飾。
明清時其製杯最為精緻,其胎輕薄,其釉溫潤,其彩艷麗,其型多樣。
明代有著名的永樂壓手杯、成化鬥彩高足杯、雞缸杯等,中早期多見高足杯。
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無把,還有帶蓋或無蓋的分別,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瓷盞,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
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所見實物器形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開細碎紋片。
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
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
唐時茶盞又稱“甌”,陸羽《茶經》中說:“甌越州上,口唇不捲,底捲而淺,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見越窯盞的大致形態。
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捲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頗為精巧動人。
越窯盞胎質細膩,釉層均勻,釉色青綠,被陸羽稱為上品是理所當然的。
邢窯盞以"白如雪"而聞名,且“天下無貴賤而通用之”,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唐時南北茶盞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為常見器型。
宋代鬥茶之風大盛,因便於觀察茶沫白色的緣故,所以特別崇尚建窯和永和窯的黑釉盞。
連宋徽宗趙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觀茶論》中直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有玉毫條的盞即是人們常說的兔毫盞,產自福建建陽窯。
宋時盞型大致有兩種:一為小淺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種為撇口,如喇叭,小淺圈足,腹壁斜直。
有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製茶盞。
元代黑釉茶盞相對減少,多見青白釉製品。元代茶盞多直口、胎體較為厚重。
明代以宣德白釉盞製作最為精美。
成化、嘉靖青花盞次之。
明代盞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
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闊下窄、圈足較淺,裝飾上多繪釉上青花圖案,亦有鬥彩、五彩和單色釉裝飾。
清代茶盞的器形、裝飾手法、製作工藝均勝過前朝,其粉彩和琺瑯彩繪畫裝飾的小盞更是精美絕倫。
基本器形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後期相對低、小、淺,皆修制規整。
杯盞的發展史上,兩者相較,杯的產生在先,盞在後,杯多用以飲酒,盞多用以飲茶,
杯的器形較小,盞的器形較大,杯多高腳,盞多圈足,杯的紋飾簡約,盞的紋飾繁雜。
透過杯盞演變,可窺悟中華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