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4-10-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159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6384
- 相冊
- 1
- 日誌
- 17
狀態︰
離線
|
布農族人喜愛音樂,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與傳統祭儀有密切的關係,富含神聖的意涵。
布農族的歌謠最能反映出其族群的質樸與內斂,充分展視民族的持性,不僅歌謠種類多元,布農族的音樂更有著極為豐富的和音,大部分的歌謠皆以同節奏不同音的方式合唱,對於傳統祭儀的祭祀性歌謠更有特殊的唱法,例如:祈禱小米豐收歌、誇功宴、背負重物歌、敘述寂寞之歌,其和音類似西方音樂中的大三和弦。
布農族是一個和聲民族,因為布農族人喜愛一起唱歌的感覺,透過獨特的群體歌唱方式,產生了多音性的音樂,此種複雜且罕見的音樂表現方式,被音樂學界譽為民族珍貴的文化資產。
天籟八部合音和布農樂舞
布農族的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飲酒歌、祭槍歌都以和音的方式來表現。布農族的傳統音樂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俗稱為「八部合音」,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由低漸漸上升,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將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為了祈求豐收,布農族男子圍成一圈(一般是六至十二人,偶數),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演唱時呈現出自然的泛音現象、始終保持完全五度音,為世界僅有的特殊唱法。
文化部於民國99年6月18日公告指定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的傳統音樂pasibutbut為全國重要傳統藝術。其中信義鄉布農族音樂,更首開原住民獲得指定為全國重要藝術的先例。
信義鄉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首開原住民獲得指定為全國重要藝術的先例。
布農杵音
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借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木杵因為本身的長短粗細不同,故敲打時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響。布農族的杵音僅以杵音表現,而邵族的杵歌係由杵音發展而成,後來邵族人加上歌謠成為杵歌,再加上身體的律動,亦即一邊和著歌聲踏歌舉杵,一邊用腳掌撥弄湧出臼盤的粟米而成為杵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