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5-20
- 最後登錄
- 2025-2-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2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022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焦慮症的診斷和治療
焦慮症狀來自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由個別事件而引起。
焦慮,是指過度的憂慮,引起焦躁不安。其實,憂慮本身是一個人的保護性防禦機制。出門上街過馬路,必須憂慮有無來往車輛,確保安全後始可跨步。若肆無忌憚,則後果是非死即傷。在一些特發事件中,會引起過多的憂慮:家人患重病,出門遇車禍,考試不通過,面談無下文等等,都會使人焦慮不安,反覆思慮,如何應對。這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事件過後回復正常,就不是病態。
●焦慮症狀多樣 因人而異
那麼,什麼是焦慮症或焦慮病呢?焦慮症狀誰都知道,那是焦躁多慮,心煩意亂,食不甘味,夜不成眠。同時,還會伴隨一些軀體症狀,如心慌氣短、手足冰涼、出冷汗,或有頭暈目眩、胃腸不適等,可見焦慮症狀五花八門,因人而異。但光憑這些症狀,還不足以定下焦慮病這個診斷。美國精神病學把焦慮病稱為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簡稱GAD。這個Generalized用得好,是為全面性、普遍性、廣泛性的意思。那就是說,這焦慮症狀來自生活各方面,不由個別事件而起。這還不夠,要確立為焦慮病,這些症狀須造成臨床上顯著的不安,或病人在社交、工作或生活重要方面的傷害,且維持六個月以上。
焦慮症是可以治療的,但在治療之前,必須鑑別此焦慮症是否由其它疾病引起。許多軀體性疾病可產生焦慮症狀,常見的是一些內分泌紊亂的疾病,特別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臨床表現很像是焦慮病,治療必須治本。另外,焦慮病也可能與其它疾病同時存在,常見的是抑鬱症,治療要兼顧之。
對於焦慮症(病),治療方法有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和藥物治療。前者要在有經驗的治療師指導之下,通過教導,認識疾病質,並學習、操練應對焦慮症狀的適當行為舉止,以減輕症狀發作。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假以時日,可望緩解。
焦慮病的藥物治療因人而異。輕症者,只需用一些普通的鎮靜劑或抗抑鬱藥即可。有些抗抑鬱藥物,具有抗焦慮的作用。若焦慮症與憂鬱症同時存在,使用此類藥物,便能一箭雙鵰。相比抗焦慮藥,此類藥物又比較安全,因此應該首選之。
●使用抗焦慮藥 是門藝術
對於重症焦慮病,以上方法無效者,則需使用抗焦慮藥。抗焦慮藥有好多種:常效的、強效的、速效的、慢效的,如何選用,是個大學問。對於用藥,是要由醫生和病人通力協作,靠醫生單方面,無法創造,這在抗焦慮藥物的使用上特別突出。抗焦慮藥對焦慮症的治療特別有效。原本焦躁不安,用藥後突然飄飄欲仙,於是要求一用再用,像吃鴉片似地上了癮,就帶來了不良的後續作用。
藥物的不良後續作用,與副作用是兩碼事。一般來說,任何藥物都可能有副作用,通過調整藥物劑量,改變服藥方法或時間等,可獲緩解。藥物的不良後續作用主要有三種:抵抗性(Resistance),依賴性(Dependence)和耐受性(Tolerance)。抵抗性即抗藥性,主要見於抗菌素的應用。由於長期或反覆地使用某種抗菌素,細菌的基因發生改變,產生耐藥菌株,使該抗菌素失效。
依賴性和耐受性有相似但不同,可以交互發生或同時存在。前者主要在鴉片及鴉片類止痛藥物,由於長期接觸,人體的受體發生改變,非但與藥物和平共處,並且接受藥物作為發揮功能的必要成份。一旦突然停藥,身體即無法適應,出現戒斷症狀,雖不致死,但實難忍受。
耐受性則主要發生在抗焦慮藥物。同樣由於長期或反覆地接觸藥物,受體發生改變,這次不是和平共處而是變得麻木不仁,原本小劑量就有效,現在需增加劑量才能產生與以前同樣的功效,久而久之,藥用量愈來愈大,造成中毒,可以致死。美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病例,死於藥物過量(故意或無意的),這類藥物占重大比例。一代歌王麥可傑克森,前不久的流行歌手「王子」的死亡,都與此有關。發生此類事件,醫患雙方都有責任。因此抗焦慮藥的使用須慎重。
在美國,藥劑師發出此類藥物時,都會在瓶上貼上標籤:用藥後不要開車、不要操控機器。因藥物使人鎮定的同時,人體肌肉鬆弛,注意力不集中,開車會有危險,類似於酒後駕車。但問題是,在美國的許多地方,不開車不行。此時,必須由醫生和病人認真商討,權衡利弊,如果必需用藥,宜慎選藥物種類和劑量,以及用藥時間,若有可能,盡量在到達工作地點或回家之後再用藥。
由此可見,抗焦慮藥的正確使用,需要醫生和病人的通力合作,藥物用好了,非但可控制病情、恢復正常生活功能、防止不良後續作用,還保護了病人和其他人的生命安全。用藥的藝術,其價值在此得以體現。當然,醫生在用藥前,必須知道病人是否伴有其它疾病,同時在用其它什麼藥物,要考慮到藥物的相互作用,這些都是用藥的藝術性的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