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莫道菊殘悲寒意 橙黃好景君須記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8-15 02:29:3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莫道菊殘悲寒意 橙黃好景君須記


                    

                          天生萬物必有用,陪襯綠葉亦然。

我們觀賞夏荷時,只將目光灌注在清麗高雅的荷花,讚歎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藉以比喻君子的德行,卻忽略了將荷花襯托地更為搶眼的鬱郁荷葉。

世間花葉本相襯,試想,若無綠葉,滿眼亭亭荷花,荷花還能感動人嗎?你曾捕捉荷花的美姿嗎?

倘若你為捕捉荷花的美姿而駐足,構思與實際拍攝的畫面一定少不了荷葉。

這樣子的畫面多姿多采,如同開展的鮮綠手絹那般迷人哪!



紅花若無綠葉襯 亭亭玉姿也失色


                           
世間花葉本相襯,試想,若無綠葉陪襯,滿眼儘是荷花的亭亭之姿,那麼我們對於荷花的感懷也許又會有些許不同了吧!

倘若你曾為捕捉荷花的美姿而駐足,對於畫面的構思與實際拍攝多半是少不了荷葉的。

這不僅僅是為了讓畫面多姿多采,亦是無意之中受到彷若開展的鮮綠手絹所吸引。

一片鮮活的亮綠,本身就已經將其中的生命力一再拓展蔓延。隻身於前,誰還能若視無物呢?!

當然,還有人特地捕捉綠葉或擎或折的姿態,從中體會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或者是輕拍葉面,讓因為荷葉的疏水性而能夠在上頭不斷滾動,不致飛濺濕散的水珠再度可愛地奔舞。

即使沒有親自到荷池邊觀賞,光是閱讀《本草綱目》所載的“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白色、淺粉、淡紫等花妍與翠綠葉色的互搭互融、互托互負之景彷彿展現於眼前。

凈雅高潔的荷花與蔥鬱的荷葉,綴織出來的一幅又一幅亮麗的佳畫。那是世間萬物中,能夠孕育心靈底蘊最原始的素樸力量。當你於城市喧囂、繁雜俗事中抽身,置身於荷池前時,勢必能從中感受到悠然嫻靜的力道,並再汲取、締造新的心緒結構,再獲成長。



因此,莫說觀荷的價值僅在賞花,任何萬物被創造出來,即有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端看我們如何去解釋、闡述它。

除了色彩繽紛之景或易被忽略之物有其意義存在以外,寒冷景色亦然。

四季好風景 最美是秋色

北宋文學家蘇軾於《贈劉景文》中說道: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翻譯成白話是指:荷花全枯萎,原先像遮雨傘的荷葉亦不復見。

菊花也凋零得只剩殘瓣,但是仍有傲視霜雪的挺拔菊枝,在寒風中挺立。

別以為一年的美好光景即將過去,你必須謹記,最好的景色正是在橙子黃了、橘子綠,秋末冬初的時際。

這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勸勉詩,是蘇軾於元祐五年(1090年)在杭州擔任知州時,贈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作品。

宋代無門慧開禪師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天象美景各有風韻。然而,在大文豪蘇軾的心目中,一年好景是秋冬。

此詩雖寫景,首句的着墨卻較特殊。蘇軾並無在一開始就直白地描述季節轉入嚴冬,反倒先以夏荷作為開頭,憑藉“荷盡”、“菊殘”訴說了秋末冬初的冷冽。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構織出荷田裡已無開盛的花顏與擎天托雨的荷葉蓋的凋零景,以及菊瓣雖然零落,枯枝依舊傲然挺立的蕭瑟圖。不過,本性豪放洒脫的蘇軾,並非欲以殘景來生髮悲悽意。

悲秋寒冬在一般人眼中,已有凄涼哀傷之感。然而,解讀意涵隨心轉。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在大文豪蘇軾眼中,秋冬是一年當中最好的景緻。因此蘇軾叮囑友人必須謹記,最好的時候正是在橙子發黃,橘子轉綠的秋末冬初之際。


                     

                         蘇軾雖寫“菊殘猶有傲霜枝”,主意卻不在訴說秋冬的嚴酷凋落。

冷冽秋冬 蘊釀着希望

閱讀到最後一句,是否會覺得氣氛突然急轉直下,展現在面前的,不是蕭索枯澀的冬景或凄凄慘慘的心緒,反而是能夠溫潤內心、充溢希望的豐碩成果迎面而來。

在這寫景的詩句中,不難看出蘇軾不畏嚴酷、曠達高昂的性情,以及在勸勉友人劉景文別因為青春流逝而意志消沉,反倒要珍惜這滿懷志向與抱負的成熟年歲,努力不懈地盡情揮灑自我光彩。

在蘇軾的高才妙筆之下,秋冬再無黯淡陰冷,缺乏希望,轉眼之間,變成瓜果累累、生機勃勃之態。

相信充滿蓬勃的生命力的詞句,能夠鼓舞劉景文的內心,令他黯然的精神為之一振。

從此可知,無論天生何景何物,必有它存在之理,也有提供我們解讀之徑。

尋常的低迷之景,經過古人的寫景抒發,卻另譯出不同的深意。

那麼,也許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以往所有已存既定印象的人事物時,另闢解析路徑,將會探究出另一番深層意義。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7 05:3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