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1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全真南五祖-張紫陽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9-27 00:47: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全真南五祖-張紫陽

南五祖-張紫陽(987-1082)

張紫陽的生平:

 名伯端,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後改名用成(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北宋時天台(今浙江監海)人。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曾中進士,後謫戍嶺南。熙寧二年(1069)在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潛心修煉。曾「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熙寧八年(1075),「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敘丹藥之本末。書成後,學者雲集而來,成為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晚年「自成都歸於故山」,返回江南活動。元豐五年仙逝,享年九十六歲。

思想:

 以內丹為修仙途徑,而以性命雙修為其內煉大旨。他以人體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煉,使精氣凝聚不散,結成金丹。同時,繼承陳摶內丹修煉的系統方法,將煉養分成四個階段進行,即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張紫陽認為儒、釋、道「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主張先修命、後修性,尤其推崇禪宗「明性」境界。《佛祖統記》說他「嘗遍參禪門,大有省發」,他自己亦聲稱「仆得達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張紫陽認為:「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因此,他將道教煉形氣作為修命,以禪宗「明心見性」、「頓悟圓通」釋內丹「煉神返虛」之境為修性,主張:「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

著作:

除《悟真篇》外,尚撰有《金丹四百字》概括內丹法要,解釋內丹術語。研究佛經禪話,撰《禪宗詩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輯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

 張名伯端,字平叔。後改名用成 ( 誠 ) ,號“紫陽山人”,故後世又稱之為張紫陽。生於宋太宗雍熙 (984-988 年 ) 元年 (984 年 ) ,登仙于宋神宗元豐 (1078-1086 年 ) 五年 (1082 年 ) 三月十五日 ,天臺 ( 今屬浙江 ) 人。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後因株連被充軍於嶺南。宋英宗治平 (1064-1067 年 ) 中,陸詵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後隨陸詵轉至成都。宋神宗熙寧 (1068-1078 年 ) 二年 (1069 年 ) 遇劉梅蟾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 ( 誠 ) ,字平叔,號紫陽。此後精誠至道,術業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內丹,認為“人人本有長生藥”,“何須尋草學燒茅”,教化世人“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要識真鉛汞,丹砂非水銀也。內丹修煉要“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即將坎中之陽氣以點化離中之陰精,乃運行交會而複還其乾健純陽之體。則人人修煉造化事畢。熙寧八年 (1075 年 ) 著《悟真篇》宣揚道教、佛教、儒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南五祖張伯端遇僧

 相傳張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百里問傾到就到。二人雅志大發,相與契合,約定同游於揚州觀賞瓊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揚州,伯端神至揚州時,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伯端卻取出瓊花玩耍於手中。僧十分慚愧,不明自其中道理。伯端告曰:“今世人學禪學仙,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二人連為莫逆之交。隨後弟子問曰:“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遊,何以有折花之異?”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攻,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複形影,謂之陰神。”常說:“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認為“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迦生於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又謂:“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道積德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解,《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於性命之奧也。”

 張伯端極力主張以道教修煉性命之說來撮合三裁,“先以神性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其知覺性遺其幻妄,而歸於宄竟空寂之本源”。將儒家“窮理盡性”,佛教“頓悟圓通”引入道教的內丹煉養,主張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對三教“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迷設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張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禪宗及儒家思想,認為“三界唯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己”。主張“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釋曰:“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

 陸公薨于成都後,伯端轉陟于秦隴之地,事扶風馬默處厚於河東,處厚被召,臨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並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於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後來處厚出任廣南漕,伯端又從之。于元豐五年 (1082 年 ) 三月十五日 坐化於天臺山,世行九十九歲,留《屍解頌》云:思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哲宗元佑 (1086-1094 年 ) 二年 (1088 年 ) ,劉奉真遇伯端于王屋山,留詩一章而去。徽宗政和 (1111-1118 年 ) 中,伯端一日通報名姓謁黃公冕仲尚書于延平。黃公素傳窖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耄矣,語不契而去。其後寄書黃公素,言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書中說:伯端自稱從前與黃公素都是紫微天宮中的神仙,號九皇真人。因犯棱勘劫運書籍而誤,於是被貶謫人間,現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顆星,隱晦光明的有三顆星,他們是用成、冕仲及維揚 于 先生,用成為紫陽真人,冕仲日紫元,於公曰紫華,三星神一同被貶官職,現均已複職於漕都。今用成又複仙品,獨冕仲身化宦梅,本應為人十世,而只九世,終使來世苟複迷妄合塵,別溺異趣,無升遷之期,於是紫陽力斜仙契,力欲推拔,指點迷律,而黃公素竟不台而歿,只有自號紫元翁而罷了。九皇不載於天宮,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間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龍洞劉道人 ( 名奉真,亦稱劉斗子 ) ,白日飛升,影響極大。

 《神仙傳》云:“ 紫陽自王屋九年功畢複返天臺,于江陵遇董凝陽,知亦受道于劉師。及相訪于太華,得遇梅蟾,同拜鐘呂二師。謂曰:子本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運之籍不勤,遂與同事三人並謫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潛耀者三,子為紫陽真人,汝南黃仲尚書為紫元真人,維揚于敬伯為紫華真人,今子與于,及一時被遣官吏皆複歸清都,性冕仲沉淪宦海,子可往使覺晤,庶幾返原。

 《歷代神仙通鑒》云:張伯端字平叔,天臺纓絡街人,於已酉年 (994 年 ) 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劉師博,傳金丹藥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漢陰山中修煉,即今之漢中紫陽洞,丹成連返台州。複游於蜀,再遇青華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長生金寶內丹之訣……。

 《鑄鼎余聞》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張伯誠,臨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為吏,在府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食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盡死。二日,蟲至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歎曰:“積犢盈籍,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因賦詩云:

乃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

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趣。

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

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

賦完,將所署案卷縱火焚盡。以“火燒文書罪”被遣戍。

 《天臺山志》載:張伯端,天臺人,嘗入蓉遇劉真人劉海蟾,得金丹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盡言其平生好學,年九十九坐化於天臺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陰符》之機,闡發《參同契》之秘,在內丹修煉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與《同易參同契》同為“丹經之王”。因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修煉方法,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成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號為“紫陽真人”。

 張名伯端,字平叔。後改名用成 ( 誠 ) ,號“紫陽山人”,故後世又稱之為張紫陽。生於宋太宗雍熙 (984-988 年 ) 元年 (984 年 ) ,登仙于宋神宗元豐 (1078-1086 年 ) 五年 (1082 年 ) 三月十五日 ,天臺 ( 今屬浙江 ) 人。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後因株連被充軍於嶺南。宋英宗治平 (1064-1067 年 ) 中,陸詵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後隨陸詵轉至成都。宋神宗熙寧 (1068-1078 年 ) 二年 (1069 年 ) 遇劉梅蟾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 ( 誠 ) ,字平叔,號紫陽。此後精誠至道,術業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內丹,認為“人人本有長生藥”,“何須尋草學燒茅”,教化世人“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要識真鉛汞,丹砂非水銀也。內丹修煉要“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即將坎中之陽氣以點化離中之陰精,乃運行交會而複還其乾健純陽之體。則人人修煉造化事畢。熙寧八年 (1075 年 ) 著《悟真篇》宣揚道教、佛教、儒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南五祖張伯端遇僧

 相傳張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百里問傾到就到。二人雅志大發,相與契合,約定同游於揚州觀賞瓊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揚州,伯端神至揚州時,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伯端卻取出瓊花玩耍於手中。僧十分慚愧,不明自其中道理。伯端告曰:“今世人學禪學仙,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二人連為莫逆之交。隨後弟子問曰:“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遊,何以有折花之異?”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攻,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複形影,謂之陰神。”常說:“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認為“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迦生於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又謂:“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道積德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解,《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於性命之奧也。”

 張伯端極力主張以道教修煉性命之說來撮合三裁,“先以神性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其知覺性遺其幻妄,而歸於宄竟空寂之本源”。將儒家“窮理盡性”,佛教“頓悟圓通”引入道教的內丹煉養,主張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對三教“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迷設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張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禪宗及儒家思想,認為“三界唯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己”。主張“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釋曰:“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

 陸公薨于成都後,伯端轉陟于秦隴之地,事扶風馬默處厚於河東,處厚被召,臨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並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於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後來處厚出任廣南漕,伯端又從之。于元豐五年 (1082 年 ) 三月十五日 坐化於天臺山,世行九十九歲,留《屍解頌》云:思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哲宗元佑 (1086-1094 年 ) 二年 (1088 年 ) ,劉奉真遇伯端于王屋山,留詩一章而去。徽宗政和 (1111-1118 年 ) 中,伯端一日通報名姓謁黃公冕仲尚書于延平。黃公素傳窖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耄矣,語不契而去。其後寄書黃公素,言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書中說:伯端自稱從前與黃公素都是紫微天宮中的神仙,號九皇真人。因犯棱勘劫運書籍而誤,於是被貶謫人間,現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顆星,隱晦光明的有三顆星,他們是用成、冕仲及維揚 于 先生,用成為紫陽真人,冕仲日紫元,於公曰紫華,三星神一同被貶官職,現均已複職於漕都。今用成又複仙品,獨冕仲身化宦梅,本應為人十世,而只九世,終使來世苟複迷妄合塵,別溺異趣,無升遷之期,於是紫陽力斜仙契,力欲推拔,指點迷律,而黃公素竟不台而歿,只有自號紫元翁而罷了。九皇不載於天宮,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間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龍洞劉道人 ( 名奉真,亦稱劉斗子 ) ,白日飛升,影響極大。

 《神仙傳》云:“ 紫陽自王屋九年功畢複返天臺,于江陵遇董凝陽,知亦受道于劉師。及相訪于太華,得遇梅蟾,同拜鐘呂二師。謂曰:子本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運之籍不勤,遂與同事三人並謫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潛耀者三,子為紫陽真人,汝南黃仲尚書為紫元真人,維揚于敬伯為紫華真人,今子與于,及一時被遣官吏皆複歸清都,性冕仲沉淪宦海,子可往使覺晤,庶幾返原。

 《歷代神仙通鑒》云:張伯端字平叔,天臺纓絡街人,於已酉年 (994 年 ) 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劉師博,傳金丹藥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漢陰山中修煉,即今之漢中紫陽洞,丹成連返台州。複游於蜀,再遇青華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長生金寶內丹之訣……。

 《鑄鼎余聞》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張伯誠,臨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為吏,在府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食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盡死。二日,蟲至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歎曰:“積犢盈籍,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因賦詩云:

乃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

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趣。

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

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

賦完,將所署案卷縱火焚盡。以“火燒文書罪”被遣戍。

 《天臺山志》載:張伯端,天臺人,嘗入蓉遇劉真人劉海蟾,得金丹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盡言其平生好學,年九十九坐化於天臺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陰符》之機,闡發《參同契》之秘,在內丹修煉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與《同易參同契》同為“丹經之王”。因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修煉方法,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成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號為“紫陽真人”。

參考文獻:

《中國道教》、
《中華道教大辭典》、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悟真直指詳說》、
《金蓋心燈》、
《席上腐談》

道教網路傳教宗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6 05:5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