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5-5-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秩序的重組 蔡文慶
蔡文慶
秩序的重組
雕塑
黑花崗石、印度白石
132 × 24 × 26.5cm
1990
Tsai Wen-ching
The Reorganization of Order
Dark granite and white marble from India
作 品 賞 析
我的作品旨在回應工商文明的冷峻和機械現象,它們遠離古典主義、人體寫實以及親情愛情,懷舊傷感的主題陳述,而只是一件件筆直、硬邊理性而有序的抽象造型。
秩序的重組是以機器裁切方式直接雕琢,沒有鑿痕筆觸的情緒語意,只呈現觀念性語言和簡潔有力的抽象風格,而達成材質和形式的完美和諧。它們捨棄激情所帶來的視覺浮象,而以寧靜肅穆代替表象的幾何構成,以營造一種凝聚的力量和內歛的精神。它們是純化的東方造型所呈現出的理想空間和秩序美感。(作者自撰)
藝 術 家 小 傳
嘉義縣布袋鎮人,自幼生長於偏僻的海口小鎮,既不見廣大悠久的文化遺蹟。又未起親睹近代偉大的藝術典藏,荒蕪空乏的心靈可知。所幸莊內廟宇的華麗裝飾及五府千歲諸多的巧美雕像亦足讓人流連觀賞。且廟口時有神明誕辰節慶和野台戲及布袋戲的熱情上演,其豐麗的鄉土色彩和民俗造型觸動了我對藝術的好奇。 我性喜文藝,對音樂、戲曲、詩歌和文學皆有涉獵,高中蒙吳梅嶺與楊元太二位老師教導,而能初窺美術堂奧。二者對美術教育之真情投入及身為藝術家之風範,亦深植我心。藝專雕塑科三年是我學院教育之始。其雖無堅強的師資和完善設備; 然說對雕刻家養成之基本需求,諸如素描、塑造、人體解剖和空間透視等,皆有初步的訓練。其放任自由的學風和學生間互動互助的學習情境亦能令人深受感染薰陶。 一九八三年赴美國,並於翌年春季入阿肯色州大學美術系大學部。然而大學雖畢業,志卻未成。於是又接受研究所獎學金繼續攻讀藝術碩土。在美國的歲月,既有異國文化生活的體驗,又能飽覽新大陸的地理偉景及各大美術館的典藏,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諺,在我人生初階的學習過程一一印證。 一九九一年暑假學成返國。因不識台灣的地理氣候,高山區所建的陶藝工作室,在兩年的淒風苦雨的日子中無奈的結束,此時也告別這段寧靜的山居和實踐學院的兼職。其後,順著東海岸直下花蓮,意將陶土未竟的理念和夢想,轉託給花蓮隨處散置的石材。由花蓮師院的教職亦能讓教學相長的理念有個舞台。寫此小傳,兼憶前塵,感懷甚多。有限的生命之於浩瀚的藝海。感覺忽得又失,時暖又寒。前人遠矣,後人將起,而我正在找尋一個位置。(作者自撰)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