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9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藝術與宗教的渡向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USS Enterprise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藝術之星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自然美景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1-27 11:51:1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二十世紀以來,藝術與美感所陷溺之困境是失去傳統永恆之價值,失去宗教藝術理想神聖的光照,失去人類真誠的情感。現代藝術創作封閉於自我觀念的形式之內,剩下空盪盪的框架已淪為美感經驗快感的滿足,缺少足以引起人類心靈共鳴的意涵。在這樣一個精神困頓,諸神遠離,眾神默默,信仰價值錯亂的不確定時代,藝術固然已不足以為宗教代言,然藝術的美感經驗是否具有現代超越精神的神聖能力,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西洋藝術史中,藝術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不僅原始宗教文物是早期人類藝術的表現,即使現今所留存的偉大藝術品,有許多也都是以宗教之需要而創作的,例如倘佯在尼羅河畔的金字塔、古希臘的帕特農神殿,無不是因宗之名而創作的,一部西洋美術史嚴然是一部宗教藝術史。藝術因宗教之名而綻放過催燦神聖的光輝,藉以撫慰人類的心靈、去除迷思提供希望,直到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十九世紀現代藝術的濫觴,才逐漸脫離了「神」學思想的桎梏牢籠,開啟了西洋美術的新紀元。

 與西方各國相比,地大物博的中國雖然不算是一個宗教的國家,但是卻也不是一個完全沒有宗教的國家,大體上來說,中國文化是比較入世的、理性的、富於人文精神的,沒有西方宗教那樣具有強烈性與全面性的籠罩,傳統上中國人也都享有豐富的宗教生活,且是一個多神、多教的宗教國家。因宗教之需所創作的藝術作品,比較有系統的出現要到印度佛教的東傳,魏晉南北朝之時,大量且持續的開鑿佛洞,才有具體的宗教藝術產生,佛像雕塑、佛畫所發展出的人物畫圖像,成為中國禪宗哲學思想意象表現。

 但是隨著歷史歲月的輾過,物換星移,東西方文明許多曾因宗教之名而作的偉大作品,都已逐漸遠離原初的生活世界,失去它原先所憑藉的宗教作用。他們從此成為古物、成為遺跡,成為古董商與美術館的藝術品,供人憑弔觀賞與懷想。不僅宗教意函被神秘化而成為無法解讀的密碼,甚至這些宗教藝術品的真正根由也隱而不彰,宗教與藝術的關係似乎漸行漸遠。

 事實上,十八世紀啟蒙運動開始,西方人就把「科學」當成宗教般的膜拜;十九世紀哲學家尼采(Nietzsche Friedrich )宣稱「上帝已死」;對許多現代人而言,宗教只不過是一種自欺的謊言,就如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一種暫時遺忘痛苦的鴨片與麻醉劑,是人性異化的結果。」把對神明的尊崇與膜拜當作拯救世人苦難的法門,相對於科學如此的批判,正是傳統宗教信仰疲弱的主因,也是傳統宗教藝術無以為繼的根源。然而,對於這種宗信仰的質疑與批判,並不代表人類命運從此獲得真理的救贖,相反的,由於對於諸神失去信心,對於神聖境界失去感受力,人類心靈不得不獨自承擔孤獨貧乏與虛無之苦。

 只是現代藝術創作的作品中,只有當藝術不再以其特有的性質,來為與本身不相干之外的目的而服務時,藝術創作才得以逐漸從既存的僵化形式中脫穎而出,重新尋求恰當的表現方式,以彰顯藝術本身的存在價值。也就是說,西洋藝術在逐漸擺脫為宗教信仰服務之後,亦擺脫宗教形式的束縛,才得以彰顯藝術本身存在的方式,往來於人神之間以表現原有超越的特質。例如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成熟期的偉大作品「夜警圖」,畫面中舞台式的戲劇效果,雖未涉及任何宗教儀式或宗教象徵,只是人間凡俗事務的觀注與描寫,但卻以巴洛克特有的的美感形式,將人性熾烈的情感,呈現出人事物本身存在的光輝,宗教與藝術創造的本質可見皆如出一轍,只是形式手段方法不同而已,都是本之於人性中的創造力,開顯人性存在的美善本質,故藝術作品雖非關宗教風俗、宗教內容,但仍具有宗教般的超越向度。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2 19:5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