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收黃麻皮黃麻收成後,先將麻皮或麻杆分別紮成捆,麻皮浸沒於公路旁水溝或圳溝中,浸泡時間視水溫而定,利用微生物發酵脫膠。待脫膠適度即行取出,在流水中洗淨曬乾即成熟麻(精洗麻),為紡紗廠的原料。黃麻是日治時期政府獎勵之特用作用,是製作帳蓬、帆布、纜索等具有強韌性編織品的重要原料,在1943年種植黃麻麵積2228.2甲收穫量1,675,475斤,在獎勵辦法下,預定在1946年度面積達2萬甲,收穫量可達3200萬斤;可惜1945年,日本即戰敗投降。圖為麻農正將採下的麻皮挑往圳溝浸泡。浸泡黃麻皮黃麻又稱苦麻,通常在七月收成。早期人們採下黃麻嫩葉,經過撿、搓、揉、洗四個步驟後,煮出消暑的“麻薏”。種黃麻的目的在採黃麻皮做麻繩和織帆布。七月黃麻成熟,砍下來之後,抽皮、浸水,再洗去外皮,放在太陽底下曬乾,這些黃麻纖維就拿來編繩索、編麻布袋。圖為抽皮後曬黃麻杆的情形。鄉下在紙張缺乏的4、50年代,黃麻杆用來代替廁所的草紙。但在日治時期黃麻屬特用作物的獎勵事業之一,作為軍需物資的帆布、繩索之重要原料,在1902年黃麻種植面積僅1,147甲,產量1,564,878斤,在獎勵之下,至1942年種植面積達11,022.64甲,產量達12,400,978斤,價值2,628,706日圓。圖為一排黃麻和女工浸泡黃麻皮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