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涅槃
生死解脫,不是現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的生死苦迫的不再 起,於現生的苦迫中得自在。這樣的解脫當體,即是涅槃。關於涅槃,從來有有 餘涅槃,無餘涅槃的分別。依漢譯『阿含經』說:涅槃的一般意義,應該是不再來這人世間了。如『雜含』(卷三四‧九五七經)說:「眾生於處此命終,乘意 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世尊得彼無餘 ,成為正覺」。『增一含』(火滅品)也如此說:「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 槃,不還來此世,是謂有餘涅槃界。……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 ,自身作證而自遊戲,……是謂無餘涅槃界」。『中含』『善人往經』,對於「 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的,更分為七善人;而現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稱為無餘 涅槃。這可見,涅槃有不再來這人世間受生的意義。阿那含與阿羅漢──佛也是 阿羅漢,都不再來人間,所以並稱涅槃。但阿那含還有煩惱與身的剩餘,阿羅漢 才是無餘的。
涅槃是現生自證的。自覺人世間生死的解脫,無論是於人間究竟,或於「彼 處」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脫,稱為般涅槃。得到涅槃,除了「眾苦盡滅」,還可 說什麼?古德有以為還有身心的,有以為有心而沒有身的。依契經說,這些是妄 情的戲論!『雜含』(卷三二‧九0五經)說:「如來者,色(受、想、行、識、動、慮、虛誑、有為、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 。……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又(卷三四 ‧九六二經)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 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 ,真實。如是等解脫,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釋尊對於涅槃,除了說明煩惱 業苦的不生以外,以「甚深廣大,無量無數」來形容。甚深廣大與無量無數,即 法性空寂,這是超名相數量以上的。如『雜含』(卷三四‧九六二經)說:「如 來法律,離諸枝條柯葉,唯空幹堅固獨立」。別譯作:「瞿曇亦復如是,已斷一 切煩惱結縛,四倒邪惑皆悉滅盡,唯有堅固真法身在」。幻化的身心永滅,惟是 性空,惟是法身,這即是涅槃。有情的所以個體永續,所以無限苦迫,只是迷情 為本的諸行,在我執的攝取、住著中,形成和合相續的生命個體。這才「五蘊熾 然」,死生不了。如破除我愛,即割斷了生死的連索,前五蘊滅而後五蘊不再起,即唯一法性而不可說為什麼。如大海水,由於過分寒泠,結成冰塊。冰塊的個 體,與海水相礙。如天暖冰消,那僅是一味的海水,更不能想像冰塊的個性何在 。這樣,如想像涅槃中的身心如何,或以為小我融於大我,擬想超越的不思議的 個體,實在是妄情的測度!所以從有情趣向於涅槃,可說「此滅故彼滅」,可說 「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如直論涅槃,那是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不能想 像為生,也不能說是無生,這是超名相數量的,不可施設的。所以焰摩迦以為「 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被斥為邪見。試問,「如來見法真實 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雜含卷五‧一0四經),這怎樣可想像為無所有呢 ?『本事經』(卷三)也說得極為明白:「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 由清淨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 ,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印順導師/佛法概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