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29
- 最後登錄
- 2024-10-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890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8915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灣團隊發現膀胱癌細胞失控的祕密,而且找出剋制辦法,登上國際知名期刊。
晚期且有轉移的膀胱癌病人超過一半無法活過5年,但台灣膀胱癌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2013年搶進男性十大癌症,名列發生率第9,也是女性第16名,一年約增加2000多名新個案,同時也是國人泌尿系統常見癌症。但膀胱癌成因目前還有很多謎團。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團隊發現KDM6A基因突變會導致細胞失控,不斷生長,更重要的是找到新藥,為中晚期膀胱癌打開治療新機。研究結果刊登於知名期刊《科學》旗下《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
主持研究的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團隊負責人、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指出,38%膀胱癌病人有抑癌基因KDM6A的突變。他以開車來比喻,KDM6A如同剎車,EZH2則像油門,正常細胞內KDM6A會與拮抗基因EZH2達成平衡,確保開車安全;一旦KDM6A突變失去活性,EZH2就會使細胞「暴衝」,促成腫瘤生長。
與林口長庚團隊合作的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教授鄭敏展指出,這個研究前後進行3年多,不論是將癌細胞取出在體外培養,或是動物試驗,都發現EHZ2抑制劑可有效壓抑腫瘤生長。馮思中進一步說明,新藥的原理「就像將歪到一邊的天平重新扶正,使KDM6A和EZH2間重回平衡狀態。」
鄭敏展說,這次研究中使用的標靶新藥,實際上已經在進行臨床第3期試驗,只不過對象不是膀胱癌,而是淋巴癌。他指出,這表示新藥的副作用「可接受」,對接下來加快膀胱癌藥物臨床試驗很有利。鄭敏展也透露,研究在2月下旬刊出後,團隊上週已經火速跟藥廠接洽,希望儘快展開EZH2標靶藥的膀胱癌試驗。他估計,最快2017年底前就可以開始第一期臨床測試。
馮思中也補充,新藥如果確認對人有效,治療的對象初步將鎖定經過基因檢測確定有KDM6A突變,且合併其他治療方式失敗的晚期病人,為他們多開一道希望之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