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閣是「詩意藝閣」的簡稱,源自漢代的「點燈」,到了唐代搭建「山棚」,宋代演變為動態的「鰲山」,更發展為可以走動的「山車」、「陸船」,即為後來的藝閣。清代陳逸的「艋舺竹枝詞」寫道:「誰家閨秀堕金釵,藝閣妖嬌履塞街;車鼓逢逢南復北,通霄難得幾場諧。」
日據時期王詩琅的「艋舺歲時記」:「民國十二年四月,當時還是皇太子的現日皇裕仁遊臺時,四月廿六日臺北市各界在日本當局的威脅強迫下,曾以古來迎神的陣頭藝閣夜行至其旅邸供其觀賞。」
早期的藝閣都是以人力扛抬,後演變為人力板車、牛車、馬達三輪車、鐵牛車,現今已採用貨車、卡車、大型拖車;早先都是由出資的家族推派兒女上藝閣裝扮人物,現大多是假人模特兒的靜態演出,真人表演只見於北港朝天宮 媽祖遶境。
而藝閣的裝閣題材有歷史典故、神怪傳說、戲曲文學等,如封神榜的「紂王女媧宮進香」、「楊天化下山」、「誅仙陣」、「姜子牙燒琵琶精」、「哪吒鬧東海」,西遊記的「孫悟空鬧天庭」,三國演義的「趙子龍救主」、「長坂坡」,「八仙過海」、「五虎平西」、「薛仁貴征東」、「媽祖降龍」、「媽祖怒海救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