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68|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奇人軼事] 一座徽派老宅,跨越12000公里,原封不動搬到美國,驚艷無數。 [28P]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3-24 15:30:1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4
本帖最後由 goodperson 於 2017-3-24 15:31 編輯

一座徽派老宅,跨越12000公里,原封不動搬到美國,驚艷無數。



胡適曾經說過,一個國家是否文明,要看三件事:其一,他們如何對待孩子,第二,他們如何對待婦女,其三,他們如何利用閒暇的時間。

在今天經濟高速發展、現代化迅速擴張的國家,還應該再看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文物。

在美國波士頓的東部,有一個名叫塞勒姆的地方。在這個只有4萬人口的沿海小鎮上,1692年曾發生過震驚世人的“塞勒姆女巫審判”。時至今日,塞勒姆的女巫文化依然盛行。


塞勒姆女巫博物館

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在這個“詭譎”小鎮上,居然還完完整整保存著,一座擁有200年歷史的中國徽派建築。
它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置身於海外的古徽州建築,這座古宅,便是“蔭餘堂”。


蔭餘堂

一座中國古宅為何坐落於此呢?
這還要從20年前說起。1993年,一個名叫南希的美國女孩,來到安徽休寧縣黃村旅行。
那是她第一次看到中國的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古村落深深將其打動,
甚至在臨行之前,她竟萌生了帶一座古宅回美國的想法。






中國徽派建築

南希是哈佛大學藝術及建築史博士,早在1980年就到過中國,還在中央美院學過中國藝術史,能夠講一口流利的漢語。
她也是最早訪問徽州地區的西方人之一。

3年後,南希重訪黃村。她曾經見過蔭餘堂,也很喜歡。
但第一次來時,房子是空的,這次,門不但開著,還傳來窸窣的說話聲。南希徑直走了進去,聽屋裏人說了兩句,
才發現黃氏家族的人正商量著把老宅賣掉。

這時,黃家人見一個外國人進來,開了個玩笑說:“妳要不要?”



這時南希才知道,原來蔭餘堂,是當地望族黃氏的祖傳老宅。
黃家第28代族人在漢口、上海經商賺了錢,於是決定回鄉修建這座擁有16間臥室、四合五開間,
符合傳統習俗及風水的跑馬樓。他們希望積累的這份家業能蔭及後世子孫,因此取名“蔭餘堂”。



黃家人在這裏聚居了約200年。這座老宅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動蕩的歷史。
它經歷了清朝的衰亡、民國的建立和新中國成立。它也目睹了60年代的饑荒與十年浩劫。
上世紀80年代,黃家人被經濟改革浪潮沖散。1982年,最後一代黃錫麒遷出,老宅院從此不再有人居住,
年久失修,狀態不佳。

這一年,黃家人利用回鄉掃墓的機會齊聚老宅,用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賣掉這座房子。
而這正是鄉下老屋普遍的命運。



黃家人怎麽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句玩笑話,居然促成了蔭餘堂的跨洋遠遷。

此時南希是波士頓碧波地博物館的主管,回國後,她四處奔走,不懈努力,在她的積極推動下,
蔭餘堂的美國展出計劃,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Fidelity的支持,並成為中美文化交流計劃的一個項目。



1997年的春天,這樣瘋狂而大膽的計劃,從構想走入了現實。
在完成了解體調查之後,工程師開始繪圖、拍照,工匠們則給各個部件做上了記號。



異地重建是個浩大繁瑣的過程,所有的原始信息都需要保存、編號、為每個部件建立永久標簽。

拆除工作整整進行了四個月,包括2735個木構件、972塊石片,和當時屋內擺放的生活、裝飾用品,
甚至連同魚池、天井、院牆、地基、門口鋪設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來,將原封不動搬到美國。



在拆卸蔭餘堂的過程中,不僅發現了黃家主人20年代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
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髮簪,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
這些文物的價值,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最後,這座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的老宅裝滿了整整19個貨櫃。



到美國後,僅僅核對部件及卸貨,又花去了三個月的時間。
每一個環節都是無比繁重、瑣碎,考驗著工作人員的耐心與細心。
隨後幾年,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以及特意從安徽聘請的大批專業木匠,
對蔭余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稱重、分析及修復,並將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



復建時,美方建築師遇到了不少挑戰。比如宅院不符合現代建築安全規範,內部也沒有電源,
屋頂瓷磚沒有上釉,難以適應新英格蘭地區的嚴寒冬天。
經過中美專業人員的合作,克服了種種挑戰,最後不僅按照原貌復原,同時讓這座老宅符合現代的建築規範。



而除了建築本身,博物館還購置了,原陳設在該屋中的家具、擺設,將蔭餘堂修復成80年代的風貌,
徹底還原了屋主黃氏家族最後居住時模樣。

難以想象,為了做到如此高度的還原,整個團隊前後歷時7載,直到2003年6月,蔭餘堂才正式向公眾開放。
第一天參觀的人數就突破一萬。



當人們走進這座宅院時,根本無法分辨,自己到底是在美國還是中國。
宅子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全都和當初它在中國時一模一樣。
行走在這座老宅裏,參觀者恍惚穿行在安徽休寧的村落間,歲月的氣息和中國古典建築特有的美感,
使每個人參觀者都忍不住驚嘆。


青石板庭院


馬頭牆


雕花鏤空木窗


二樓

更令人不得不佩服得是,老宅室內保存了原先的樣子:
舊時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煙的廣告畫,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語錄,
安放在牆上的播放了20幾年鄉村廣告和革命歌曲的小喇叭…

每一樣東西都生動記錄著中國的歷史,記錄著百年間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圖景,
從而折射出這200年間,中國和中國家族,是如何在風雨浩蕩的時間中,一步步蹣跚而過的。


老式鐘擺和向雷鋒學習的宣傳畫


歐式壁紙,中式家具。


老上海的畫報,老式暖水瓶。

除此之外,博物館還特地為蔭餘堂做了一個十分精美、詳盡的網站。
網站提供了蔭餘堂簡史、蔭餘堂家譜世系,來往家信、建築特色、搬遷過程等等,
並以多幅精確的3D透視圖和影片,從各個平面和角度詳細、立體地,再現蔭餘堂的建築構造和細節。



這對於那些並不十分了解中國文化,對中國古典美學、建築學一無所知的人來說,是一扇無比精巧的窗戶。
透過它,更多外國人開始對中國發生興趣。

雖然為了保護這座古老宅院,博物館嚴格限制人數。但迄今為止,參觀人數已經超過了百萬人,
每一個看過蔭餘堂的美國人都很興奮。因為這不光是一座建築,更是一部鮮活的、中國人的當代史。



多年之後,蔭餘堂第36代傳人黃秋華,受邀來到了博物館,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不禁潸然淚下,
她說:“當時就覺得我已經穿越時空了,這座老宅在我的記憶中已經被拆掉了,突然展示在我面前,
我覺得非常激動。”

而南希略感無奈地告訴她說,如果當時博物館沒有留住它,而是賣給別人,這座老宅或許已被拆掉了,
這在中國是極為普遍的狀況,許許多多蘊藏著歷史和文化的古建築,最終都難逃一劫,從此化作歲月的灰燼。



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欣慰的故事,但同樣也是讓人略感悲哀的故事。
何以屬於中國的古老建築,珍存了豐沛的民族歷史文化,卻無法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反而被外國人以無比細緻和專業的精神,保護得如此完整,令人倍感汗顏?

如若當初南希未曾抵達中國,這座有著200年歷史的宅院,最終又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呢?



許多人每天嚷著要保護文化,敬畏歷史,每天都說要走文化復興之路,
何以對眼前活生生的文物視若無睹?
需要用文化做幌子時,便聲勢浩蕩地打造“盛景”,而一旦它們占地、費事,便毫不留情將其一腳踢開,
總以文化之名,行謀利之實。



尊重文化與歷史,絕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要像尊重每一個生命那樣,去尊重那些沈默的古物。
它們不是用來貼金的臉面,而是一個民族屹立與傳承的根。

來源:一日一度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公平正義世間有愛

Rank: 8Rank: 8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7-3-28 00:45:37 |只看該作者
好感動

好有深度的文章

令人感動又感傷的一件事

就像以前聽到敦煌文物被英美日等國掠奪回去珍藏
從一開始的氣憤
到後來的內心矛盾

如果不內英美日等國奪走
大概在文革時就被破壞掉吧!!

點評

goodperson  有同感!  發表於 2017-3-28 11:32:25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不曬月亮的魚 + 3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總評分: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人若不帥,再暖都是備胎!

昨天去銀行打算把放在銀行裡面的2億元領出來,但存簿裡只有幾千元,所以銀行沒有同意..

今天打算把房子賣掉去環遊世界,房東也是沒有答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8 08:2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