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之名,始見於易經;《易經‧泰卦》:「城復於隍,勿用師。」城指的是城郭,隍是護城河,城隍就是城池之意。漢人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矣。」
城隍之祀,初聞於禮;《禮記》:「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是為祭城隍之始。」八蜡是指先薔(神農)、司薔(后稷)、農(農夫)、郵表畷(茅棚、地頭、井)、貓虎、坊(堤)、水庸(城隍)、昆蟲。
城隍之廟,肇建於吳;《春明夢餘錄》:「蕪湖城隍建於吳赤烏二年。」西元二三九年安徽蕪湖建城隍廟 ,是有關城隍廟 的最早記載。
城隍信仰在唐、宋兩代漸為普及,而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年將城隍爺如行政系統按照區域範圍區分為:
掌管全國者稱為天下都城隍。
掌管一省者稱為都城隍,叫「明靈王」。
掌管一府者稱為府城隍,叫「威靈公」。
掌管一州者稱為州城隍,叫「綏靖侯」。
掌管一縣者稱為縣城隍,叫「顯佑伯」。
城隍爺的神格也由原城池壕溝的建築物轉為保衛之神,再由保城之神轉變為地區的行政司法官,為各省、府、州、縣官民崇拜的地方神,而其資格有:
一、水中溺死者,能忍三年痛苦,不引他人入水溺死交替者。
二、忠良孝悌有德者。
三、生前有才學,不行邪惡,正直無私者。
因此各地的城隍爺都有其不同的淵源傳說,掌管陰陽兩界,監督人們的善惡正邪,執行「賞善罰惡」,最終目的是讓民眾向善,不敢行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