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信仰
觀世音菩薩又稱為觀音菩薩、觀音佛祖;佛教大辭典「觀音,舊云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云觀世自在、觀自在」。又說:「觀世人稱彼菩薩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法華經》:「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
我國觀音信仰起源於東晉,到了唐朝發展乃臻成熟,分為三個系統:顯教觀音、密教觀音、民俗觀音。而在隋唐之時,觀音仍多作男相,直到宋代以後,逐漸化成女相,更具菩薩慈悲為懷,普救眾生的神性。
相傳觀世音神力廣大,可變化多種身分,《法華經》普門品有觀音示現三十三身之說,圖畫三十三身觀音之像。此三十三身觀音為「楊柳、龍頭、持經、圓光、遊戲、白衣、蓮臥、瀧見、施藥、魚籃、德王、水月、一葉、青頸、威德、延命、眾寶、岩戶、能靜、阿褥、阿摩提、葉衣、瑠璃、多羅尊、蛤蜊、六時、普悲、馬頭娘、合掌、一如、不二、持蓮、灑水」。
而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浙江省舟山群島之一的小島—普陀山 ,傳說在一千多年前,觀音曾在普陀山 對面的小島路迎山上講經說法,超度眾生;另《佛祖統記》:「唐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有位名叫慧愕的日本高僧,來中國朝拜名山古剎。它從五台山請得一尊觀音聖像,準備攜帶回國,經過普陀遇蓮花洋,舟觸礁不能行。慧愕以為觀音大士不願東渡日本,便向觀音禱告:若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結果,船漂泊到普陀山 的潮音洞下,當地居民張氏目睹此異,格外驚喜,便讓出房屋供奉觀音,俗呼「不肯去觀音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