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看回回民族的形成
我國回回民族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可以說是魚和水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軀體興靈魂的關係。因此要瞭解我國回回民族的形成問題,就不能不首先瞭解伊斯蘭教如何傳入中國的問題。
關於伊斯蘭教何時傳入中國,由於中外史籍缺乏豐富詳實的記載,未提供明確可靠的答案。因此諸說蜂起,共十幾種看法:有1.“隋開皇年間﹝581-600﹞”說,有2.“隋大業九年﹝613﹞”說,有3.“隋大業十二年(616)”說,有4.“唐武德年間(618-626)”說,有5.“唐貞觀二年(628)”說,有6.“唐貞觀三年(629)”說,有7.“唐貞觀六年(632)”說,有8.“唐永徽二年(651)"說,有9.“唐景雲二年(711)”說,有10.“唐明皇時(712-755)”說,有11.“唐肅宗代宗族(756-766)以後”說,有12.“上限爲唐初,下限為明初(7-15世紀)均爲傳入期”的說法。
以上十二種說法中,第一說是站不住腳的,因隋開皇年間接(581-600) 穆聖還未奉命爲聖,故應否定。雲門木刻版古蘭經第一卷說“隋文帝聞風向慕遣使至天方求經典……”的說法應是有誤的。除“唐永徽二年(651)"說外,其他諸說,雖有碑記或某史家撰書引據爲證,也不乏贊成者,但都因缺乏過硬的史料爲據。因此大多數史學家的看法和普遍接受的是“唐永徽二年”說。因爲有中國史書明文記載,這一年8月25日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曾派遣使者到中國長安,覲見唐高宗李治,介紹大食國的基本情況和伊斯蘭教。從此兩國交往日趨頻繁,大食國還不斷遣使來唐。西元757年唐肅宗李亨還邀請大食派入中國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據說他們留居長安後,唐皇帝爲滿足其宗教生活的需要,還敕建了一座清真寺。由於經濟貿易的密切往來,政治外交的和平友好,導致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國。
隨著伊斯蘭的廣泛傳播和大食帝國的建立,中亞穆斯林商人如潮水般不斷湧來中國,唐朝都城長安的街頭巷尾,到處都能見到穆斯林商人的身影。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路線,主要有二條:一條爲海路,一條爲陸路。唐宋早期傳入以海路爲主,傳說中所謂大賢傳教于廣州。二賢傳教於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於泉州。到了元代,伊斯蘭教大規模傳入中國,則基本上是靠陸路即“絲綢之路”。
元代是伊斯蘭大規模傳入我國的黃金時代。伴隨著蒙古貴族的西征,元帝國的建立,中國與中亞、西亞伊斯蘭國家之間的交通暢通無阻。阿拉伯、波斯及中亞地區的各族穆斯林依附和跟隨蒙古軍隊大量湧入中國,是伊斯蘭教大規模傳人的時期。這些移民不但數量多,而且社會成分複雜,除商人外,大量的則是回回軍士(我國遼吏早已稱中亞波斯-帶爲回回國”、“回回大食部”。故元時就有“回回軍士”之稱)還有炮手、工匠、以及歸附蒙古貴族的回回達官貴人和學術人士。他們被編入“探馬赤軍”參加蒙古貴族征服全中國的戰爭,並被派到全國各地駐防和屯戌,從而形了“元時回回遍天不”(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面。
原籍系中亞布哈拉(今阿富汗北面烏茲別克斯但共和國境內)的賽典赤.瞻思丁(1211-1279)就是率千騎而歸附蒙古貴族,隨蒙古軍東來入華的。由於他是“別奄伯爾之裔”即穆聖後裔(唐玄宗稱穆罕默德為別奄伯爾皇帝)爲31世祖,而受到元統治者的重用。(有的史家說主要是因爲蒙古貴族“欣其慕義,以爲西域聖人之後,便於攏絡其余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他先在朝廷任職又先後被派到江西、甘肅、福建、四川、浙江等省任要職最後1274年(公元至元十一年)被派到雲南設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長官。
贍思丁入雲南後,大批回回人隨同入滇,是為雲南任職六年,史稱“參政六年,舊政一新”他政績卓著,對雲南邊疆的開發和促進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1279年他在雲南歸真後,因其政績卓著,元世祖紹雲南臣“盡守賽典赤成規,不得轍改。”由於他是聖裔,系宗教世家,對宗教事業十分重視,他在昆明、大理、臨安等地相繼建立了許多清真寺,相傳,昆明大南城寺和永宁寺即為他所建。贍思丁生有五子:長子納速拉丁,次子哈三,三子忽辛(侯賽因),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五子馬速忽。贍思丁的子孫們對雲南的發展,對伊斯蘭教和回族的發展,同樣都有很大的貢獻。
從以上歷史線索看,回回民族的先民,就是按史載先後兩個時期入華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中亞地區的各族穆斯林,首先一部份是唐宋時期,主要由水路來華定居的穆士林僑民,這些僑民(他們中有娶漢女為妻的)及其後代,當時都被稱為 “蕃商”“蕃客”,他們的聚居地稱為 “蕃坊”。當時還未形成民族,還未出現“回回”這個名詞。另外一部份,也是主要部份,是蒙古西征和元帝國建立時期,主要由陸路隨蒙古軍大量湧入中國各種社會成分的中亞穆斯林即被稱為回回的波斯人。他們在參加征服全中國後,由於當時的政府活動和軍事調遣,從而形成了“元時回回遍天下”的局面,這些回回的先民們,不論來自西亞、中亞或是新疆一帶,他們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由於信仰的紐帶關係元時來華的回回又逐漸融匯了唐宋時來華的“蕃商”穆斯林的子孫們。回回民族就這樣隨著伊斯蘭教的傳人,歷經唐、宋、元幾代,約五百年的歲月已正式形成而見於史書。
(按詳實史料,回族與回紇、回鶻均無關系。辭海“回回”條目稱惟元史恒混回回與回鶻為一, 後人也襲其誤,而不知回鶻自還至元皆謂之畏吾幾,固與回回無涉也。《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浚曰:國在玉門關外萬里,陳隋間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生,所至轍相親,守其所謂教門者尤篤。)這里更明白指出:回回即大食國種,而回紇是維吾爾的古稱,(後改回鶻)。因此回回與回紇、回鶻均無關係。
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回回民族是在“兩個利用”、“兩個特殊”、“一個堅持”、“一種融合”的情況下經歷了幾個世紀,才逐漸形成的一個特殊民族。
兩個利用:
一個是利用議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回族不像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是因為回族的先民們是外來的僑民,他們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必須同漢族交往,不學漢語、漢文是無法交往和發展的,更不用說要在文壇、政壇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不能不利用漢語、漢文來為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服務。原來先民們使用的波斯語,實際上就應該是回族的語言文字,但在漫長的歲月中,已被逐步同化而消失,只是在回民中還殘存著少量內部交流的詞彙,宗教方面的如:“胡達”(造物主安拉)、“邦答、偏申、底格雷、沙目、伙府灘”(五番拜的名稱)、“阿布代思”(小淨)“乃嗎茲”(禮拜)等,生活方面的如:呼魯丹(吃)“即史台”(壞的)“都”(二)、“些”(三)等等。
另一個是利用民族的先進生產技術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回族來華的各種社會成份的人,也很少懂得先進的實業技術、經濟作物栽培和養殖技術。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民們不但像先民一樣善於經商,也學會了農、林、牧、副、漁各行甚至先進的工業技術。只有這樣逐步打破自已固有的狹隘的經濟觀念,才能適應社會,才能發展。
兩個特殊:
一個特殊是,回族是先有宗教傳入而後才形成的民族,中國有十個民族是全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除回族外,其他九個民族﹝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塔爾,吉吉克、柯爾克茲、東鄉、撒拉、保安﹞都聚居在中國西部新疆甘肅一帶,他們都是先形成民族,後來才改信伊斯蘭教的。如維吾爾族最初是信仰薩滿教,後來信摩尼教,從10-18世紀才全民族改信伊斯蘭教的。而回族則是隨著伊斯蘭教傳入、波斯人來華定居後,經歷唐、宋元幾個朝代才逐步形成回族的。
另一個特殊是,回族沒有共同的地域,是小集中大分散於于全國的。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定義是:在共同地域的前提下,形成共同的語音和共同的文化習俗、心理素質。而回族則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民族,是在元帝國時期,由於軍事上駐防和屯戍的需要形成小集中大分散:“元時回回遍天下” 的特點。直到現在我國每個省都有回族。既然沒有共同地域,也就不可能形成共同語言。
一個堅持:
堅持信仰伊斯蘭教這個根本不變。
伊斯蘭教是回回民族形成發展的內核。他們世世代代祖祖輩輩都信仰“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這個根本原則。就是這一原則鑄就了回回民族的宇宙觀、世界觀、价值觀。一句話是伊斯蘭教形成他們所特有的共同文化和心里素質。
伊斯蘭之光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