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5-20
- 最後登錄
- 2025-5-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92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043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血壓控制新建議 3族群標準更嚴
一般認定的正常血壓值,是收縮壓在100~140毫米汞柱間,舒張壓60~90毫米汞柱間。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與高血壓學會今公布最新版本「2017年血壓控制新標準」,建議心血管患者、腎臟病患者及大於等於75歲的高齡患者,若以AOBP(自動化診療室血壓測量系統)測量值應降到收縮壓120以下,但若以傳統血壓計測量,一般人應降低到130以下,75歲患者以上為小於140以下。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指南主席江晨恩指出,過去幾年歐洲及美國的高血壓指南,均朝放寬血壓值的方向制定。例如2013年歐洲指南,將收縮壓的目標值放寬至一律140毫米汞柱以下;2014年美國指南,將60歲以上病人收縮壓目標值放寬到150毫米汞柱以下,這兩個指南在當時均造成了極大的困惑,但2015台灣高血壓指南仍堅持高危病患,例如冠心症、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血壓在130毫米汞柱以下,同時獲得了日本及加拿大高血壓指南的支持。
美國研究指出,積極控制血壓有益於減緩相關疾病惡化。江晨恩指出,2015年9月,美國國家衛生院公布大型臨床試驗「SPRINT」結果,證實收縮壓目標值小於120毫米汞柱,相較小於140毫米汞柱更能減少死亡率及心衰竭。
SPRINT共收納4大類病患,包括擁有心血管病史者、腎臟病病史者、未來10年心血管風險大於15%之中高危險患者、大於等於75歲患者(但排除糖尿病患者、腦中風病患及心衰竭病患),其中積極血壓控制組(收縮壓小於120毫米汞柱),相較於傳統血壓控制組(收縮壓小於140毫米汞柱),總死亡率減少27%、心血管死亡減少43%、心衰竭減少38%;尤其在大於等於75歲老人族群,積極血壓控制組獲益更大,其總死亡率減少了33%,心血管死亡減少40%、心衰竭減少38%,這項臨床試驗證實在中高危心血管患者、腎臟病及老人病患,積極地控制血壓到120毫米汞柱是有很大獲益的。
因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台灣高血壓學會召開專家論壇,制定血壓控制新標準,並呼籲限鹽、限酒、減重、戒菸、得舒飲食、持續運動,是有效控制血壓的最好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