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0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奇人軼事] 敦克爾克大撤退 , 77年前英國船長們改變了二戰歷史. [8P]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6-23 17:30:1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3
本帖最後由 goodperson 於 2017-6-23 17:32 編輯

敦克爾克大撤退 , 77年前英國船長們改變了二戰歷史  , 9天拯救33萬人.  


這是一次人類戰爭史上著名的大撤退。大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2017年7月將在全球上映一部新片《Dunkirk》,中譯名為《敦克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德國軍隊穿過荷蘭和比利時,迅速突破法國的防線, 包圍了這支主要由英國人和法國人組成的盟軍部隊,33萬盟軍士兵像擠沙丁魚一樣,再不設法游走,就將被圈死在敦克爾克這個小罐頭裏。


上圖為1940年盟軍撤離過後的敦克爾克,東部的拉帕尼海灘(LaPanne)。

1940年5月,德國裝甲部隊橫貫法國大陸,大約40萬名英法盟軍部隊開始集中向敦克爾克撤退,但隨後被德軍三面包圍。從敦克爾克的海灘出發,穿過西面的英吉利海峽前往英國,是被圍困的盟軍部隊撤離的唯一希望。

此前,英國新任首相丘吉爾已經指令:“海軍部隊應徵集大量運輸船隻,隨時準備駛向法國沿海的港口和海灣。”但這項代號名為“發電機”的撤退計劃,原本只打算每天從法國運送1萬人回英國。然而,德軍的逼近比預期快得多。“發電機”計劃從5月26日開始執行, 在英國當局的緊急呼籲下,大批英國民用船隻趕來支援,運輸撤離的盟軍部隊。

盟軍想跑,準確地說是想逃。儘管事後英國首相丘吉爾辯護說,他們是為了保留力量. 但很多人後來承認,那就是一場被迫要面對的潰敗。

盟軍想跨過英吉利海峽,但問題是:英國海軍沒有足夠的船艦。以現有的軍艦和撤離敦克爾克海灘的自然條件,按照既定的運作效率,運完這些部隊至少要一個月。德國人就在身後步步緊逼。士兵們一度絕望,面對汪洋大海,敦克爾克難道要成為盟軍的墓地?


上圖是1940年炮火轟炸過後的敦克爾克。

敦克爾克本是座歷史名城,如今卻和其他中世紀建築的法國小城不一樣,很難見到古老的磚結構建築。除了城中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鐘樓和教堂,這座城市的歷史在75年前的炮火中已經消失殆盡。

在敦克爾克戰役中,盼望終結對手的德軍,曾讓這座城市遭到炮火強烈的轟擊。1944年9月,歸來的盟軍攻打德軍時,這座城市不幸遭受第二次猛烈的空襲,破壞更加慘重。有參戰過的英國老兵回憶,那時敦克爾克四處堆滿死屍,腐爛的味道彌漫其間。幾十年後,當這位英國老兵重回這座城市,他還覺得自己能聞到那股味道,“這是死亡的味道,整個敦克爾克都散發出這種味道。”

奇蹟出現了! 在當局緊急呼籲下,所有的民用船隻,尤其是英國船隻,被全部動員起來。大船、小船,貨輪、漁船,甚至遊艇、內河船隻,無數業餘船員和私人船長應召而來。

800多艘,一支史無前例的運輸船隊。海面上,一艘艘民用船隻頂著德軍的炮火,將一個個盟軍運送至英國本土。天空中,英國皇家空軍在敦克爾克的上空跟德軍戰機廝殺,掩護陸軍的撤退。


上圖為敦克爾克被遺棄在路邊的輜重。

這座城市見證了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撤離行動。在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指揮下,英國徵集一切可用船隻來運送人員。在德國人的步步進逼下,20多萬名英軍和大約10萬名法軍及3萬名比利時部隊獲得拯救. 後來,丘吉爾稱之為敦克爾克奇跡。這次行動可以分為陸地、海上、空中三條線,分別對應當時的地面作戰、海上撤退和空中掩護。在一個星期多的時間,各方努力把大軍從危機中拯救出來。這次撤退為盟軍保存了大量的戰鬥力,也為日後盟軍的反攻奠定基礎,堪稱二戰的重要關鍵點。不過,仍有來不及撤離的4萬多盟軍官兵被俘,另有2萬多人死傷。

盟軍成功撤離,保存了再戰力量, 避免了最壞的結局,孕育日後二戰的勝利。

大撤退的那一個多禮拜裏,究竟經歷了什麼? 有很多史料講述那期間的遭遇。盟軍龐大的部隊撤離了敦克爾克,也付出了代價. 他們不得不留下所有的軍備,還有一個被雙方戰火碾壓,只剩下斷壁殘壁的城市。


△盟軍撤離後的敦克爾克。

為減輕重量,加快撤離速度,地面部隊在撤退中,丟棄全部重裝備,只帶著步槍等輕武器撤回英國本土。有數據顯示,盟軍在敦克爾克共丟棄了大約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萬多輛車輛、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萬多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在撤退過程中,盟軍總共出動861艘各型船隻,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炮火擊沉。英國空軍在掩護撤退過程中總共出動2739架次,損失飛機106架。一艘名為“蘭開斯特里亞號”的豪華郵輪被徵用為撤退軍隊運輸船,被德軍炸沉,至少3500名英軍士兵死亡。

  “每棟建築都被摧毀了,找不到一塊完整的牆”。美國《生活》雜誌的記者約翰·費舍爾(John Fisher)報導說,“磚塊和石頭,不知道有多少英尺厚,塞滿了敦克爾克的街道。熊熊燃燒的大火蔓延至各處,劈啪作響,城市上空,煙霧繚繞。”戰後的敦克爾克港口,“法國人屍橫各處,有的屍體被水泡得腫脹,炸斷的四肢及內臟到處可見。”茫然的法國難民在街道上遊蕩,而德國人已經準備好繼續向法國南部挺進。


△在敦克爾克被德軍俘虜的英國官兵。

如果把這場戰事稱為敦克爾克戰役,那麼,德國人無疑獲得了勝利。但如果稱之為敦克爾克撤退,那就是盟軍的勝利。從1940年5月25日到6月4日,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的盟軍,在敦克爾克依靠英國海軍和民眾自發組織的船隊,成功挽救了超過33萬名盟軍官兵的生命。敦克爾克撤退結束後,英國首相丘吉爾稱之為奇跡,但他也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時提醒:“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

攝影師胡戈·耶格(Hugo Jaeger)也在那時經過敦克爾克。他是希特勒的御用攝影師,整個二戰,他陪同希特勒前往各地拍攝。從1936年起,就專職拍攝納粹領導人及其日常活動,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

1940年,40歲的耶格為敦克爾克這座歷史名城留下了戰後肖像。他是當時極少數拍攝彩色照片的攝影師, 那些照片展現了:盟軍大撤離後,支離破碎、難民遍布的敦克爾克。


△盟軍撤退過後的海灘,留下滿地的輜重,其中可見一台高射火炮,有婦女在沙灘休憩。
大戰過後,天藍沙白,顯露平靜。只有泛著泡沫的海水和沙灘上的重武器,揭露出曾經的危機。

曾經有超過33萬名盟軍官兵在敦克爾克的海岸找尋掩護,等待船隻. 敦克爾克的包圍圈每天都在逐步縮小,盟軍在與德國人賽跑。5月27日,撤離的人數是7000多人;5月28日,敦克爾克地區惡劣的天氣阻止了德軍空襲,近17000人撤離;5月29日,撤出47000人;5月30日,霧氣導致能見度降低再次阻止德軍空襲,盟軍撤出大約5萬人;5月31日,撤退人數達到68000人;6月1日,又有6萬多人撤出;6月2日,由於德軍空襲和逼近敦克爾克海灘的炮火,盟軍轉而利用夜間撤退,其後3天,盟軍利用暗夜的掩護每天將26000人撤往英國;6月4日,德軍攻陷敦克爾克。

這些照片能夠流傳已是傳奇。據《生活》雜誌披露,當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時,耶格將這些照片藏進了一個皮箱。之後,他遇到美軍士兵, 士兵打開他的箱子,卻被箱內的一瓶干邑白蘭地吸引,沒有注意到耶格的照片,耶格也沒有遭到逮捕。


△盟軍撤離後的敦克爾克。

地圖上,敦克爾克地處法國地圖最北端凸起的一角,是法國東北部諾爾省的臨海城市。它的北部與英國隔海相望,穿過英吉利海峽就到了英國,東部則是比利時的邊境,再往東就是德國。戰後的敦克爾克在廢墟上重建,城市規模甚至超過戰前。迄今,它是排在勒阿弗爾和馬賽之後法國的第三大港口,年吞吐量達3500萬噸。而電影《敦克爾克》展現的戰役裏,這裏如同地獄。盟軍被困沙灘險境,一面是大海,另一面是來襲的德軍戰機,遠處是濃濃的硝煙。背景聲裏,時鐘滴答聲和心跳聲愈發響亮緊促。士兵們分散站在沙灘。突然,頭頂傳來飛機轟鳴,士兵們抬頭仰望,神色驚恐,隨後抱頭躲避,空襲已至。

因為擔心照片被發現,耶格把它們分裝進12個玻璃瓶,偷偷埋藏在德國慕尼黑郊外的地下。直到1955年,這些照片才重見天日。這一年,耶格挖出照片,送往瑞士的銀行保存。10年之後,他以5萬美元的價格,將這些照片底片出售給《生活》雜誌。

這批珍貴的彩色照片大約有2000張,《生活》雜誌從未出版過,直至將其部分公開在網上。這其中,就有1940年敦克爾克的珍貴鏡頭。


△戰後敦克爾克,一名老太太路過。

被圍困期間,為了掩護地面部隊的撤退,英國空軍前後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與德軍作戰。其中戰況激烈的一天,從早晨9點起,每過15分鍾就有上百架德軍飛機從敦克爾克上空飛過,扔下炸彈。1940年5月27日,有位盟軍老兵回憶說: “真是災難的一天.” 德國空軍多個航空編隊出動,轟炸敦克爾克港區和海灘,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敦克爾克幾乎被夷為平地。



《鳳凰周刊》 austoday.com.au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公平正義世間有愛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3 22:1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