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3-13
- 最後登錄
- 2025-9-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133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030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新舊並存! 200年宜蘭五榖廟今拆解蓋新廟
2017年09月07日16:37
創建在清嘉慶17年(1812年)的宜蘭五穀廟,建廟迄今已200餘年,因建築物老舊,廟方原打算拆除蓋新廟,地方人士得知後發動搶救,宜蘭縣文化局並將他登錄為歷史建築,讓200多年的老廟得以保存。經縣府、地方文史人士及廟方協商後,決定把舊廟拆解解體,今舉行動工儀式,預計在下個月底完成解體工作,新廟將於2019年底完工後,將再進行舊廟重組,新建文物館,讓更多人知道五榖廟的發展歷程。
位在宜蘭神農路上的宜蘭五榖廟,為噶瑪蘭廳設治初期的先農壇,主祀神農大帝清嘉慶17年創建後,是宜蘭官方廟宇之一,其建築本體歷經多次修建,但廟宇主體仍保留清咸豐年間重修後遺構,當時的建築材料、營建技術及風格特色,石碑、匾聯、祭祀器物等文物也保存至今。而每年五榖廟仍維持傳統拜春牛、拜斗法會等民俗活動,縣府文化局於去年12月30日登錄,成為宜蘭縣第79處歷史建築。
今天上午,廟方與文化局人員,正式啟動舊廟解體工作,眾人在向神農大帝祭拜祈福後,把已有超過200年歷史,於舊廟1812年落成時,時任噶瑪蘭廳通判翟淦所贈的「制器壽人」匾額仔細拆下並進行保存。
文化局長李志勇說,五榖廟是宜蘭重要的歷史建築,代表宜蘭城市發展歷程,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去年底登錄歷史建築,之後文化局與廟方商討後,把五榖廟保存下來,歷史見證,先民生活打拼過程。歷經文資委員與廟方多次討論後,最後決定採用新舊廟並存方式,把現有舊廟主體拆解重組並南移,而原址蓋新廟。
李志勇指出,使用拆解重組方式除了可以深入了解清代廟宇興建的細部構造、工法外,損壞部分也可以藉由重組時修復。
「新舊廟並存是兩全其美、雙贏的作法!」宜蘭五榖廟副主委尤贊輝說,五榖廟雖有濃厚歷史意義,但廟體已殘破不堪,今進行舊廟拆解,最晚在10月底完成,而新廟的藍圖已送縣府審核,最快今年11月就要動工蓋新廟,而新廟所需近1億元的工程款,廟方當前僅募得2、3000萬元,將先蓋好新廟粗胚主體,讓神農大帝能夠安座,而剩下龐大的費用,盼民眾踴躍捐輸。
承包舊廟拆解的澤永傳統建築工法業者周金榮說,宜蘭五榖廟拆解時,最重要的是把古廟的木架構、磚塊進行保存,並透過拆解的過程,了解改建過程中使用的各種不同建材與結構;拆解過程中將由傳統木作、泥作及瓦作匠師操刀,確保構件得到完善的保留,進行包裝保護後分類存放。
他表示,廟內一幅珍貴雲龍圖,是當年國家匠師所製作,至今已無法再找,儘管拆解不易,但工程團隊將以新研發的工法,把廟體完整保存下來。而整個拆解過程都會拍照、攝影製作記錄,而未來會彙整到修復計畫中,並提出修復、補強建議,讓古廟重建時,能保存原樣,讓舊廟風華再現。
宜蘭市長江聰淵說,五榖廟是地方重要的信仰與醫療中心,傳承至今,見證宜蘭居民的篳路藍縷,也能一窺宜蘭與台灣發展歷史,相當有保存價值。縣議員黃定和也說,把古廟切割解體,未來南移重蓋一座文物館,讓新舊廟並存,讓文化、歷史得以保存。(林泊志/宜蘭報導)(蘋果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