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詞:蘇軾
作曲:梁弘志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歷久彌新說名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是古代詩人最偏愛的一個意象,如果沒有月亮,可能就沒有李白,
蘇軾也就不再是蘇軾;如果真沒有月亮,甚至連詩都不存在了呢。
古代詩人中最喜歡月亮的非謫仙詩人李白莫屬,他一生中創作與月亮有關的詩作多達三二○餘首,稱他為「月亮詩人」實不為過。
當他還小時,就對月情有獨鍾:「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古朗月行〉)長大一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或者:「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喜歡月的當然不只李白一人,除了床前的月、花園裡的月,
王維也寫過山裡的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間澗〉)
好一句「月出驚山鳥」,如果是海上的月又是何種風情?
張若虛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春江花月夜〉)人人都愛月,但卻人人都得不到月。
李白跳入湖中撈月去,嫦娥展袖飛天還是奔月去,月亮對人類而言可能是一個永遠無解的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