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18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48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5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拉阿魯哇族族群概述
地理分佈
拉阿魯哇族(Hla’alua)是指居住於荖濃溪上游一帶,自少年溪至六貓溪間,海拔約四百至六百公尺高之河成段丘上,現今屬於高雄市桃源區桃源與高中兩里範圍內,自稱Hla’alua的一群人。除了桃源區之外,也有部分族人聚居在那瑪夏區的瑪雅里,兩地人口共約五百人(桃源區三百餘人,那瑪夏區一百餘人)。但Hla’alua則僅知為自稱,其原意不明。(林曜同,2012)
社群分佈
到了清代末期,漢人稱他們為「頂四社」,之後,日本人引用此名稱而稱之為上四社或四社。這是因為清代與日治時代的拉阿魯哇族社會是由四個部落單位所組成,其四社從南到北分別為:
一、排剪社(paichiana)
位於荖濃溪和埔頭溪合流處與塔羅流溪之間北側的山腳台地上。現今為高雄市警察局六龜分局高中派出所與興中國民小學的所在地。
二、美?社(βilanganu)
位於荖濃溪東岸,塔羅流溪河口對岸臺地,其領土佔荖濃溪至寶來溪間廣大的區域。
三、塔臘社(tararalhoβo)
位在塔羅流溪北岸山頂,由於此地交通較不便,社民已悉數遷移到排剪社,此地現已無人居住,其領土原在荖濃溪西岸埔頭溪與塔羅流溪之間,以南即排剪社領土,現兩社領土已經合併。
四、雁爾社(kaluβunga)
位於荖濃溪西岸的河流第二層段丘上,其領域從荖濃溪至拉克斯溪之間。日據時此社居民散布於荖濃溪西岸的耕作地居住,現今又回到原址及第一層段丘上,區公所所在地的聚居。(游仁貴等,1999;謝繼昌等,2002)
族群起源傳說
根據拉阿魯哇族的傳說,關於族群的起源和遷移,主要有以下兩個說法;
(一)洪水傳說:
太古時候有一次大洪水,所有的人都爬到去玉山逃難,就一起到玉山頂上去避難,洪水退下後才移住各地,受到漢人的威脅,遷移到現居地居住,雖然從來自地方不同,但因為言語、風俗相同,現在已經變成一家人了。(游仁貴等,1999;謝繼昌等,2002)
(二)祖居地在東方的hlasunga:
除了洪水傳說,拉阿魯哇族最常談的祖居地是東方的hlasunga(意即東方太陽升起之地,傳說為中央山脈之東方,現在布農族所居住的新武路溪上游)。各社祖先經過幾次遷移,經過不同路線來到現在居住的地方。依序形成美?、雁爾、塔臘、排剪等四個部落。(游仁貴等,1999)
行政區劃變遷
拉阿魯哇族的聚居地,在清朝時代歸南路理番同知管轄,(葉家寧,1995)到了1904年,改歸阿緱廳六龜里支廳,1920年以後隸屬高雄州旗山郡番地。(郭基鼎,2008)
民國37年(1948)高雄州旗山郡番地改名為高雄縣雅你鄉,1958年以後,更名為桃源鄉。(高雄市桃源區公所官方網站,2014)原拉阿魯哇族居住之社分別改名為高中村(分為一村與二村)及桃源村(其中拉阿魯哇人大多住在上部落)。(謝繼昌等,2002)
之後,由於高雄縣和高雄市合併,所以到了民國99年(2010)之後,又改名為桃源區,現今則隸屬於高雄市。(高雄市桃源區公所官方網站,2014)
參考文獻
圖書
游仁貴等(1999)。南鄒族民歌。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謝繼昌等(2002)。高雄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會議論文
林曜同(2012)。鄒族的歲時祭儀。在潘英海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論文集(上)(頁41-64)。屏東縣瑪家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博碩士論文
葉家寧(1995)。高雄境內布農族遷移史:兼論遷移動因與「聚落」概念的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臺北市。
郭基鼎(2008)。Hla'alua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以桃源鄉高中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臺東縣。
來源:臺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