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18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8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985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卡那卡那富族祭典儀式
傳統信仰
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有其特有的神靈信仰體系,認為在宇宙間,有許多人類所看不到或聽不到的靈,為了降福免禍,人們必須向靈祈禱。並認為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天地、山河之靈;另一種則是人類的亡魂,兩者都用同一詞彙「úucu」來表示。而族人在稱呼神靈時,會加上「祖父母」(támu)這個名詞來表示對神靈的尊敬。(林曜同,2007;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族人相信當人死後,在家中安然死亡者會前往tapanáu(在mangácun溪畔(楠梓仙溪),是族人祖先támu na’úrang的住處,可是死於非命者,則會停留在死亡的地方,危害活人。(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族人相信神祇掌管人的生命、成長、戰爭、糧食生產及土地等的興衰禍福,所以許多重要的祭儀都是以神祇作為祭祀的對象。其中最重要的有:
1. támu ‘?nái(地神),在族人的傳說中是首先將小米、大角豆等榖類賜給族人祖先的神,所以在小米收割完之後要祭祀祂,以感謝它的恩情。(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2. támu na’úrang,此神傳說住在tapanáu(在mangácun溪畔(楠梓仙溪),是族人祖先。此神掌管耕種和狩獵,所以要向祂祈求豐收、多獲獵物,(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歲時祭儀
卡那卡那富族的傳統歲時祭儀包括:小米耕作祭儀、米貢祭與河祭。
1.小米耕作祭儀
傳統上,由於農業是族人最主要的生計活動,因此從一開始的開墾祭(ma’anai)、一直到小米播種祭(mitoalu)、拔摘祭(oma’aunu)、小米結實祭(umaunu)、小米收割前祭(ara-mia’u)等等進行各式各樣的祭儀活動,可說每一階段的農事,都有一套完整的農作祭儀相伴隨,(林衡立,1963)
2. 米貢祭(mikong)
米貢祭(mikong)是在傳統卡那卡那富族曆的年底小米收成時舉行,因此可算是一年的結束祭,主要祭祀的對象為támu ‘?nái(地神)。可說是慶祝小米豐收的祭典,由於全族共同舉行。(林曜同,2007;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4)
部落領導人和長老會先詢問有誰夢做得比較好的,並由此人宣布米貢祭正式開始,揭開米貢祭的序幕。之後各家族首先進行家族的家祭,黏糕和魚及酒是必備的貢品,每個家族之間都要分享與交換這些食物。(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4)
當家祭完畢之後,每個家族就會帶做好的年糕、烤好的肉和魚,以及釀好的酒,前往公共會所(cak?r?)輪流奉獻。之後長老會唸祭詞,希望támu na’úrang和támu ‘?nái(地神)繼續庇祐族人,讓族人世世代代都能夠準備豐盛的食物,邀請támu na’úrang和támu ‘?nái(地神)前來享用。(林曜同,2007,2012;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4)
奉獻祭品以及祭拜儀式後,此時男性族人全部會聚集到公共會所上,拿起一小塊年糕,搓捏之後再黏於公共會所的柱子上,並祈禱támu na’úrang和támu ‘?nái(地神)能保佑全族人健康平安,之後全族不分男女老幼一同歡唱祈福歌。之後,各家族也會準備酒食,互相招待,並盡情的飲宴歌舞。(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4;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幾天之後則要進行驅疫(moanivi)的儀式,族人會拿著火把與芒草到部落入口綁芒草,將它們互相打結,此時,留在家屋內的族人則會把雞、牛、羊等家禽與家畜趕到家屋內,因為族人相信,宇宙間有各式各樣的精靈(incu),有好的也有壞的,精靈是需要和人類分開的,所以要在入口處綁芒草,要精靈不要進入到部落中。在驅疫儀式結束後,米貢祭的整個過成就完全結束,也象徵卡那卡那富族一年的結束。(林曜同,2007;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3.河祭(kaisisi cakulan)
此為卡那卡那富族特有的祭儀,傳說在久遠年代時,卡那卡那富族剛來到楠梓仙溪安居繁衍時。當時發現溪裡的魚蝦蟹數量眾多且肥美,可以提供族人全年享用不盡,而為了感謝天神對於卡那卡那富族特別的照顧,因此發展出此一特有祭儀。在每年八月至九月間楠梓仙溪流水量最豐富時舉行。(林曜同,2007,2012)
舉行河祭的前一天要進行夢占,有到夢到吉夢後,隔一天將祭儀用具及食物(不可帶肉類和芭蕉)帶到河邊,並由長老帶領族人祈求神靈保佑族人平安,來年繼續有豐富的漁獲。(林曜同,2007)
由於從日治時代開始,水稻和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逐漸取代小米的種植,以小米為中心的傳統歲時祭儀也無以為繼,目前族人的信仰是以基督宗教為主,主要有四個教派,基督教長老教會、基督復臨安息日較會、基督教真耶穌教會、天主教。(林曜同,2007)
在過往,要信奉基督教的族人,往往必須放棄傳統信仰,也影響到傳統祭儀的延續,但了近年來,基督教的政策有了極大的轉變、教會開始支持並推動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例如提供場地作為母語教學的教室,在重要節日邀請耆老以族語為族人祈禱等等。(林曜同,2007)
此外在訂婚分豬肉時,卡那卡那富人仍必須舉行祭祖靈的儀式,仍是傳統儀式的展現,也因此,傳統信仰仍影響族人的生活,並沒有完全消失。(林曜同,2007)
占卜
如同其他原住民族群一樣,卡那卡那富族也進行占卜,不論在建築家屋、開墾耕地或是狩獵還是為子女命名時都會進行占卜。(林曜同,2007)
從傳統習慣來看,夢占主要用在開墾田地、建築家屋和舉行祭儀上,如果是吉夢,就進行蓋屋、開墾與舉行祭儀,如果是惡夢,則會隔天再行夢占。鳥占則主要用在狩獵和為子女命名上,如果聽到吉祥的鳥叫聲,就會進行狩獵和為子女命名,反之,則會隔一天再進行一次同樣的占卜。(林曜同,2007)
參考文獻
圖書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譯(2001〔1918〕)。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會議論文
林曜同(2012)。鄒族的歲時祭儀。在潘英海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論文集(上)(頁41-64)。屏東縣瑪家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博碩士論文
林曜同(2007)。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Kanakanavu族群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臺北市。
期刊文章
林衡立(1963)。卡那布族之歲時祭儀。臺北文獻,3,65-73。
來源:臺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