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4-1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7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6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撒奇萊雅族族群歷史
撒奇萊雅認為他門的祖先從南方島嶼來,稱為Sanasay或是Sainayasay,後來向北漂移至大港口與豐濱間的海岸。最初他們居住在秀姑巒溪下游或奇密,後來人口增加、耕地不足,部分族人便向西移至花東縱谷,再北上抵達奇萊平原(即今日花蓮市一帶)。但這個傳說有可能是源自阿美族的傳說。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撒奇萊雅族遷來之初,居住在Nararacalan,在美崙山西北,即今日花蓮港西北一帶。Nararacalan原自raracan是一種卷貝,傳說中認為這地方稍北接近海邊的地方,有一數量豐富的小丘,是祖先吃貝類留下的貝塚。以此傳說推斷,撒奇萊雅祖先以採貝類為生。不知何時,撒奇萊雅族人又移向今豐川一帶,成立Takofoan(塔閣寶安)部落。
最少在1630年代左右,撒奇萊雅族已跟荷蘭探勘隊有接觸。他們主要部落在今花蓮火車站以西至國福里間,分設四小社:Takofoan(今花蓮市德興里,慈濟大學及四維高中一帶)、Sinsya(今豐川,清稱十六股)、Todo(今四維高中稍西,清稱三仙和)、Lifoh(今國慶里,清稱竹窩宛)。以上四社統稱Takofoan,因其地多茄苳樹,又稱Sakor。明清之際撒奇萊雅勢力漸強,於是向外拓展,北至北埔、西至中央山脈(加禮宛山)、東至美崙山、南抵七腳川和荳蘭。
加禮宛事件
清朝光緒4年(1878年)發生加禮宛事件,除了噶瑪蘭族加禮宛人之外,撒奇萊雅族人也參與其中。根據官方的資料所記載,商人陳文禮至加禮宛(在今花蓮市區)墾田,為加禮宛所殺,清營官命令加禮宛人以金、穀慰安死者家屬。然而加禮宛人不聽,且殺傳令兵丁,之後與竹窩宛社(在今花蓮市)謀叛。據地方耆老的口述:商人陳文禮等,不改姦商之剝削,欺壓加禮宛的原住民,侵占不少田地,原住民恨之入骨,才造成被殺。
加禮宛事件的一開始,撒奇萊雅人與加禮宛人聯合突擊漢人兵營,清兵不敵而被打敗,隨之向宜蘭、台北求援,族人男女老幼驚惶中向南逃逸,最後流於多處南方阿美族的部落中,隱姓埋名。
大部分撒奇萊雅人被迫遷至Kulamay(飽干,今花蓮市主權里)、Fuwinowir(波納爾,今吉安鄉宜昌村)、卡來萬、馬於文、加路蘭、六階鼻等地,小部分被聚集於今花蓮市郊成一社,改名歸化社,至此撒奇萊雅勢力大減。
參考資料:
《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著,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阿美族歷史》,廖守臣、李景崇編著,台北:師大書苑,1998。
來源:臺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