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5-20
- 最後登錄
- 2025-4-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90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03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高血壓藥物 恐引發痛風
高血壓藥
痛風是因為嘌呤(普林)代謝障礙,使尿酸累積而引起的疾病(也就是尿酸過高),又稱代謝性關節炎。由於尿酸在人體血液中濃度過高,尿酸鹽結晶在身體各部沉積的數量也越多,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導致,特別是在關節膜或肌腱、末梢血液循環較差及體溫較低的軟組織地方,使尿酸鹽容易沉澱結晶;例如大腳趾及其他腳關節等,較容易發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大量的研究已發現,長期使用利尿劑類的高血壓藥物將明顯提高罹患痛風的危險,對高血壓有深入研究的陳志明博士表示,以美國2000~2007年間,依不同年齡約5萬人為研究對象,發現服用血管收縮素轉化抑制劑(ACE-I)、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以及利尿劑等三類高血壓藥物,因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身體尿酸過高,而明顯增加形成痛風的危險。
陳志明分析,由於人體內尿酸的總含量約一點二公克,每天約有二分之一會因新形成及排泄而更新;排泄的方式,三分之二由尿液排出,三分之一由腸道排出(慢性腎衰竭病患,從腸道的排出量相對地增加)。人體在水分充足狀況下,尿酸的排泄會增加;但在缺少水分狀況下,會使尿酸的再吸收增加。
ACE-I類高血壓藥會讓高血壓患者的血管擴張;而β-Blocker類高血壓藥會使高血壓患者心跳脈搏減緩,在這兩種高血壓藥物長期的作用之下,身體末梢處的細胞代謝將變得更差,進而導致尿酸鹽結晶特別容易沉積在關節處而引發痛風;另外利尿劑類的高血壓藥,顧名思義就是強迫高血壓病患透過排尿,而讓血液中的水分減少,醫學研究指出,身體一旦水分缺乏,就會增加尿酸的回收並使得尿酸濃度變濃稠。
在我們每個腎臟裡大概都藏有100萬個腎元,每個腎元前端為一團微血管組成專門過濾物質的腎小球,緊包著它的就是用來控制水分排放及回收鹽分的腎小管。利尿劑類高血壓藥就是在腎小管上阻斷血液中水分回收,連帶也將鹽分排出體外,因此血液中的水分會快速被抽掉。這樣的結果雖然讓血壓計的數字降低了,但卻間接使得體內的尿酸濃度增高。陳志明表示要改變這種惡性循環,就得從高血壓的病症源頭:加強心臟輸出力著手才是正道。
因此使用利尿劑及其他兩類高血壓藥物的病人,若發生高尿酸血症,則應立刻停止使用利尿劑等類高血壓藥,以避免帝王病—痛風找上門!
各種豆類
醫師建議,高血壓患者飲食宜多鉀高鈣。
富含鉀的食物進入人體,可以對抗血管損傷,這類的食物包括豆類、黑棗、杏仁、花生、馬鈴薯、芋頭、茄子、海帶、冬瓜、西瓜、香蕉、棗、桃、橘子等;富含鈣的食品如牛奶、酸牛奶、芝麻醬、綠色蔬菜等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高血壓患者可多攝取;此外,鎂鹽有助舒張血管,達到降壓作用,也是很好的選擇,含鎂豐富的食品包括小米、蕎麥、豆類及豆製品等。
少鈉有助減緩高血壓引發的心血管疾病?
不少醫學報導建議,已患有高血壓者,應減少鈉的攝取,理由是高鈉攝取會增加體內水分滯留,使血壓數值增高;對此,分子醫學博士陳志明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過度減少鈉鹽的攝取(例如每日尿液排出少於3克),將令心肌收縮力減弱萎縮並走向心衰竭的惡性循環,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作者:周明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