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4-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2018-02-02 新聞中心胡恆穎
【早安健康/胡恆穎報導】「早睡早起」和「日出而作」一直是許多人奉行的生活準則,甚至主流醫學也建議大眾養成此種習慣,日本甚至提倡提早起床運動和讀書的「朝活」。但是,一份刊登在英國衛報上的研究推翻了這項根深柢固的觀念,甚至指出,老年人在早上6點以前起床,心臟衰竭和腦血管意外的風險將增加4成。
早起習慣將加重腦部與心臟負擔,縮短壽命
牛津大學睡眠和晝夜節律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保羅凱利(Paul Kelley)博士指出,人類如果沒有遵循體內時鐘的運作,過早起床可能導致代謝症候群,譬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肥胖、高尿酸及凝血因子不正常等情況。除此之外,腦血管意外、心肌梗塞和心臟衰竭等疾病的風險也將大幅提升。
65以上的老年人理想的起床時間是早上7點以後,運動和讀書等活動時間則在早上9點以後最佳。保羅凱利博士表示,人體內的每一種器官和部位都具有生理時鐘,早起會使器官的生理時鐘產生過快或過慢的偏移。偏移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擴大,加重臟器的運作負擔,增加疾病的罹患風險。
實際經過統計,早上6點起床的老年人不只心血管意外大幅提升,糖尿病和憂鬱的發病機率也增加到2~3成。
早起影響集中力,降低青壯年工作產值效率
早起不只對於老年人造成致命後果。保羅凱利博士強調,世界通用的工作時間「朝九晚五」其實也暗藏風險。
就如上文已經提及的,人體的幾乎每一種器官都具備有生理時鐘,譬如腦部的上視神經交叉核(Suprachiasmatic nuclei,簡稱SCN),主要掌管睡眠週期、警覺度、體溫以及日變節律。如果早起而導致這處的生理時鐘偏移,將導致腦部機能顯著下降,大幅降低記憶力、集中力和溝通能力。
保羅凱利博士研究發現:15~30歲的青年以早上9點起床、早上11點開始活動為佳;31~64歲的壯中年族群則以早上8點起床、早上10點開始活動最為理想。
保羅凱利博士實際在美國哈佛大學的醫院進行過一項調查,值夜班的醫師族群比起正常班的多出36%的醫療過失。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週期神經學家羅素・福克斯(Russell Foster)博士也曾在TED的演講中特地澄清了「早起迷信」。以往人們總會認為,早起是晉升為高富帥、白富美等人生勝利組的捷徑,但是就研究所知,早起並沒有幫助人們在經濟地位上有所提升。
羅素・福克斯博士幽默地說,早起和晚起的人的差別,大概只在於早起的人善於為此洋洋得意而已。最後,他還強調,老年人所需的睡眠時間下降是完全錯誤的。老年人的睡眠只是變為片段式,必須藉由多次的短暫睡眠來達到每日的需求量。老年人在7點起床以後可以視情況增加午前和午後小睡的次數。
觀察自己的睡眠情況,根據年齡調整作息,才能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健康活到一百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