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客家美食
客家美食可謂客家文化的中心價值之一,例如幾項特定的「客家美食」,早期有「糍粑」,近期則是擂茶,這兩個兼具美味與現場表演雙重效益的飲食文化,或多或少鼓舞了更多人參與了客家文化;而客家飲食多以傳統的「鹹、香、肥」三個原則。
「鹹、香、肥」一直是客家菜的特色,之所以有這些特色是因為環境造成的,早期客家人墾拓的地方多是貧脊荒涼的地區,為了生活,體力消耗較多,而且工作時流汗多,為補充鹽份,所以才有鹹、香、肥的特色。客家菜的特色反映客家人勤奮堅苦,刻苦耐勞的傳統精神。客家人生活素守儉約,對於飲食以經濟實惠為原則,但不失其口。
早期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和蕃薯,在農家多半吃蕃薯,城鎮才有米飯可吃。糯米通常作粄和酒的原料,而米的成飯,方法不外撈飯、悶飯和蒸飯三種,其中較流行的為撈飯,因為米湯可餵豬和漿洗衣服,頗具經濟上的意義。
除了從傳統出發的現代客家飲食之外,臺灣客家人在戰後還吸收了來自大江南北的飲食文化,發展出許多風靡飲食市場的城市美食,例如,從桃竹苗地區移居大臺北地區的客家人,改良了源自中國北方的麵食風味,創造美味可口的「永和豆漿」,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習慣的改變,客家飲食也與時俱變,客家傳統的家常風味重新受到肯定,甚至成為風靡海內外的都市美食。
客家人在飲食文化的表現,一方面追溯傳統,吸取養分,開創生機;另一方面則敞開胸懷,廣納各地飲食風味,緊緊地掌握了現代人的口味,秉持樸實的風格,共同參與了臺灣美食創造的行列。
(新竹客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