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6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奇人軼事] 奇!這個德國小鎮居民竟然自稱是中國人 [40P]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2-20 13:04:3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奇!這個德國小鎮居民竟然自稱是中國人   





巴伐利亞州是德國最富裕的州之一,這裏是西門子、寶馬、奧迪的故鄉,這裏有雄偉壯觀的阿爾卑斯山、美麗如畫的丘陵湖泊,還有著名的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這裏有一群德國佬,一百多年來自稱是“中國人”,中文是他們的官方語言!

  

巴伐利亞州北部有一個名叫迪特福特(Dietfurt)的千年小鎮。小鎮的2000多位居民高鼻深目,是典型的歐洲人模樣。但是,他們都驕傲的聲稱自己是"巴伐利亞的中國人"(Bayrische Chinesen),這樣的稱號已經持續了上百年之久。

這裏的村口豎立著一個神奇的石碑,清楚的表明,距離北京天安門廣場7698公里。

  

更重要的是,這個德國小鎮有一個很正經的山寨我大天朝的嘉年華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28 年。

 

他叫福高帝,他是“巴伐利亞中國”第 11 任皇帝,每年“巴伐利亞中國”嘉年華,整個“巴伐利亞中國”都是他的天下。他的子民全體出動,穿上古代服飾,抹上黃粉,寫上漢字,從裏到外做一回中國人。

  

這一天 的“福高帝”,是“巴伐利亞中國”至高無上的皇帝!他畫著精緻的眼線和鬍子,拿著扇子,穿著龍袍,圓了心中的中國夢。


  
這一天皇帝身披龍袍,驅使手下高舉八抬大轎,在“太監”的簇擁和“禦林軍”的開道下巡視全城——揭開持續5天“中國狂歡節”的序幕。

 

而跟在皇帝後面的,則是舞龍舞獅隊以及打扮成各種宮女和武士的市民。道路兩邊掛滿了中文旗幟,圍觀市民也都身披馬褂、頭戴草帽、再塗個京劇臉譜和八字鬍......






  
眼前的這個洋溢著“中國風情”的狂歡節,既非中國人主導,更非招商引資的角色扮演大會 , 而是當地自發的文化傳統。

 

每年中國狂歡節從第一天的淩晨2點開始,熊孩子們裝扮成五顏六色的小醜,上街一通敲鑼打鼓,把全城居民叫醒:今天我們都是中國人了!

 

接著全城停止通車,居民們紛紛化妝。







當聽到禦林軍鑼鼓聲的時候,民眾會用蹩腳的中文高呼“福高皇帝!”。

穿得像新姑爺似的大皇帝會在他三層樓高的轎子上向萬民致意。



 

遊行結束後,“福高皇帝”還會在他的“金鑾殿上”宣讀《告臣民書》,祈福來年風調雨順,鎮泰民安。之後,現場樂隊還會奏響中德都聽不懂的“巴伐利亞中國國歌”。

在一片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中,居民們湧向飯館酒吧,連嗨五天。

  

據說在當地,中國狂歡節是最重要的節日,“巴伐利亞的中國人”比聖誕節還重視。

這幾天,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仿佛成為了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中國傳統項目舞獅子怎麼能少!

 

舞龍,是必須的!

小鎮上到處洋溢著濃厚的中國氣息。彩旗在街頭巷尾飄揚,屋牆窗幾,一街兩巷到處是漢字小彩旗。

“嗨!華人”,“華人,你好嗎”,“祝你生活愉快!” 等標語橫幅。橫幅上畫著龍或貌似漢字的圖案。

在靠近狂歡節主會場的大街上,一條橫幅穿街而過,上面寫著“Dietfurt--巴伐利亞的中國”。


  
對皇帝和中國文化,都愛的不要不要的!

  

帽子上甚至有“中國郵政”的植入廣告。
  


美豔的德國花仙子,扇子上的字也非常考究



  

巴伐立亞中國人狂歡節發展到現在,在歐洲形成了有兩萬多人規模的節日,而傳統的迪特福特城區居民才幾千戶。不可否認,Bayrische Chinesen的“人口”還在擴大,兒童生力軍越來越多。



 

愛國要從娃娃抓起的意思。

  

手裏還捧著《弟子規》。

 

腰包非常精致,可見他們是認真的。

  

其實他們是絕對純正的日耳曼人。迪特福特小鎮的大多數人並不能說完整的中國話,只能說一些簡單的中文詞,但是他們卻非要把中文定為“官方語言”。甚至連中國的節日傳統都了如指掌,他們知道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是春節,但他們並不真正了解中國春節是什麼樣子的,他們以為中國春節就是狂歡節。至今,小鎮至今已經舉辦了88屆“中國文化狂歡節”。

  

小鎮上好幾處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現在已經很難考證迪特福特人被稱為“中國人”的原因,但小鎮迄今流傳的兩個傳說有助於我們探尋他們與中國之間的神秘聯繫。

  


這個鎮子裏的老外為什麼要自稱“中國人”有這麼兩個說法:

(一) 中世紀,教會對民眾課以重稅,當地市民不堪重負。當稅務官到來,他們紛紛離開家門,躲到城牆下。這事遭到了教會的群嘲,大腹便便的主教把這些可憐市民形容為躲在長城下逃避外族入侵的中國人。消息傳回迪特福特,當地居民滿不在乎,反而以“中國人”自稱,對抗教會的蠻橫。

  

(二) 當地人幾百年前就和中國人做生意,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交流多了,他們對中國的喜愛不僅停留在了器物層面,而是發自內心地熱愛上了中國文化,並用貿易中得到的文化碎片拚湊出了想象中的“中國狂歡節”。

後一種說法更為可信,根據時間和裝扮推算,大約康乾時代,中華文化就毅然在德國滲透。一開始,鎮子上的人都假模假樣的身著中式服裝,學著用筷子和吃米飯,早在1860年的老黃曆裏,迪特福特就被稱作“中國的”。

  

但很快,大家覺得不夠過癮。到了1928年,當地毫不留戀地把當地傳統的天主教“狂歡節”改頭換面,舉辦了第一屆中國狂歡節——雖然那個時候大清已經亡了十幾年了。

“福高皇帝”是迪特福特的第十任皇帝,今年將是他登基18年,在中國狂歡節的五天之內,就連當地的市長也得自稱“皇帝的臣子”,侍奉在側點頭哈腰。

  

在這裏,皇帝終身但不世襲,由民眾隨機選出,比如福高皇帝本人,就是在上一任皇帝去世後,由狂歡節上砸金蛋環節隨機砸出來的普通市民。

每年的中國狂歡節也有主題,比如2006年的主題就是“給皇帝選妃”,但實際上就是給當地女孩辦的選美大賽。

  

“中國狂歡節”是巴伐利亞獨一的狂歡節,因為德國人不這麼過節、中國人更不會。每年這個不到萬人的小鎮都會湧入兩三萬人觀看奇觀。

  

大概連八旗子弟都想不到,當年轟然崩盤的大清,會以如此一種想象的形式,戲劇般地重現在萬里之外。

  

這群德國佬沉迷於“山寨”中國無法自拔,據說他們節日晚餐要吃餃子,但是弄不清楚餃子餡兒配方,所以直到目前他們餃子裏包的都是大蒜和香腸。




澳洲Mirror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不曬月亮的魚 + 2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公平正義世間有愛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5 15:2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