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8
- 最後登錄
- 2025-2-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23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210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幼兒聽損 把握黃金治療期
▲單邊電子耳(人工耳蝸)可幫助重度聽力障礙者聽到聲音。(記者吳亮儀攝)
▲健保有給付18歲以下兒童單邊人工電子耳。(記者吳亮儀攝)
一名2歲男童出生時就被診斷為重度聽力障礙,戴過助聽器,但效果越來越差,醫療團隊最後選擇用安裝人工電子耳(人工耳蝸),克服高位頸靜脈膨出大出血的潛在危險。
目前新生兒聽力篩檢、18歲以下兒童單邊人工電子耳(人工耳蝸)植入納入健保給付,讓聽損幼兒能把握黃金治療期。
醫囑出生半年內 確定治療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系耳科主任陳錦國說,出生後最好1個月內完成檢查,若有問題盡早6個月內確定治療方式,並在2歲前治療,以免因聽力問題影響語言學習。
2歲前治療 避免影響語言學習
林口長庚醫院本月設置「人工耳蝸暨聽語診療中心」,結合主治醫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護理師、工程師等團隊,提供完整且快速診療檢查、聽能重建諮詢,以免去病患及家屬四處奔波檢查治療的麻煩。
陳錦國表示,電子耳手術要先在耳後開3公分的口,把電極裝到耳廓以刺激殘留的聽覺神經,讓患者能夠聽到聲音,手術時間約2小時,視傷口恢復情況,住院4天就可出院。
手術完成後,醫院會請聽力師做調頻、進行聽力復健。3到6個月後,患者通常能聽懂9成句子、8成單詞,較戴助聽器時進步許多。
陳錦國提醒,並非所有聽力受損的患者都有必要裝電子耳,很多時候靠助聽器即可,患者應信任醫師的臨床診治和判斷。
自由電子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