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4-1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9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544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貫道的殊勝-道場的殊勝
一般的宗教,信徒要禮拜都要去廟、寺、宮或教堂,甚至,要全心修道則必須離開家庭,放棄事業,這在現今的社會,是很少人能接受的,故不能普遍。但一貫道弟子,承蒙天恩師德,不必離家,不必放棄事業,在家庭中開設佛堂,全家人都能燒香叩頭,夫婦、父子同修,慢慢地,家家建立道化的家庭,若能做得徹底,也就是所謂的神仙家庭,大家沒有計較,沒有恩恩怨怨,生活過的非常的有意義和充實。因此,數十年來,一貫道的道場很普遍,到處都有,從都市到鄉村,不斷地在迅速增長,這是其他宗教所不能及的。以上說的是有形相的道場,但更重要的是無形相的道埸,才是咱們真正的道場。一般說到道場都會連想到有相的道埸,認為講經說法的地方才是道埸,實際上,每個人自己都擁有一間佛堂,因為有心的地方,就是,心生法生,心生則法界轉,善惡都是由心所產生的。重要的是,善念要好好護持,而惡念要當機立斷,在日常生活中,必有念起,念起卽是心生,有心的地方必有苦樂,有是非,有取捨、有愛恨、有得失、天堂地獄於是生焉,心念生起就是咱們要修行的地方,所以才說心在,道埸在,這樣就不必去其他地方道埸,只要心一動,就是修行的場所了,反正,有痛苦一定有心在,有快樂也一定有心在。假使不知心是道場而只去找有形相的道埸,這是不切實際的。
佛悟是悟本心,眾生迷是迷本心,迷悟之間都是心,那麼要如何悟呢?就是在有取捨,有是非,這個時後去悟出來,從是非中去悟出本來無有是非的源頭。六祖壇經云:〔煩惱卽是菩提〕,所以,有心在,便是道場。古德云:〔有心皆苦,忘心則樂。〕迷時則有是非心,有對待心,有怨恨心,故有心是苦,忘心則樂。咱們若了解這個道理,則有心才有所謂的修,無心時就不需要說修了,像咱們在熟睡無夢時,沒有對待,恩怨,再大的事情也都沒有了。一般人都把修道掛在嘴上,這是迷人的作法,因為一天廿四小時,心不可能都一直在活動,不可能一直都在想事情,沒在想事情時,痛苦和煩惱都沒有了,也沒有感覺有一個心存在,甚至也沒感覺存在這個世間,當你專心一致做事時,也會沒感覺在做什麼,此時也沒有痛苦可言。道沒離開咱們,從咱們的心可證明出來,所以,有心就有事,但是無心不是真正沒有心,譬如,自己沒感覺到在開車但遇到人,卻自然會閃,這是自然的反應。但是有起心就有對待,有對待你就必須去注意了,所以說,有心的地方才需要修。咱們若不知自心就是道場,則會在身心以外求法、找道場,假使咱們能肯定有心的地方就有道場,則時時刻刻沒離開道場,是讀書也好,家庭主婦也好,不管任何地方,只要有起心就是修道的場所。這和只注重形相的道場是不一樣的,一般初一或十五才去廟寺拜拜,早晚在家庭的佛堂拜拜叩頭,若認為如此才是道場的話,一天廿四小時,能有多少時間在道場呢?這樣就難修了。若能以心在就是道場在,遇事時,對自己每個心念的生起,能夠覺察,無事時,則時時保持個心平氣靜祥和的本心,如此就沒離開道場,這才是真實的修學。從早上到晚上,隨各因緣,在不一樣的崗位上,可以說,到處都是道場。所以,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衹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靈山在心頭,不用去遠處求,因為眾生迷昧,捨近求遠,譬如,有人要拜觀世音,就跑到普陀山,但實際上,觀世音就是咱們的心頭,你心一動,他就感應了。但因眾生不知什麼是道場,才認為普陀山是真正的道場,甚至有些較著相的人,以為廟寺有大佛像才是道場,家中的小佛像,好像沒什麼看頭,殊不知咱們的心才是道場。為什麼會說這些呢?因為心是萬法的根源,心是身驅的主人,上天堂下地獄皆由心,故修道唯有由心做起,心才是咱們真正的道場,要不然,像到廟寺拜拜、朝山,或去教堂做禮拜,一星期才幾小時,隔那麼長的時間才一次,火都熄了要修成談何容易!
真正修道,是在生活中,遇事時心去返照,該做或不該做,該講的或不該講,此處才要用心,其餘就不必常掛在嘴上要如何修要如何返照了,否則就成為束縛。故修道沒離開咱們的本心,若離開心去找有形有相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場。過往禪宗大德,同樣是有直指心性,但並不像此時應運一樣的普傳,能受師尊師母的當機指點咱們的本心、本性。求道後,對經教方面若能多參考,就知道咱們師尊師母直指,讓咱們既省工又省力氣,如此自會有信心肯定承擔,依法而行。一般宗教,是以廟寺為他們的道場,師尊師母則直示咱們的本心,以心為道場,則咱們時時刻刻沒離開道場,以心為道場,既實際、方便又不費時費力,最符合現今的需求。修心沒有什麼迷信的色彩,也沒有隔礙,反正,只要有心的地方,就能修道,如此在事業上或在讀書時,都能修道,這就是所要強調殊勝的地方,也是和其他教門不一樣的地方,現在一些人參禪打坐、朝山禮佛雖是誠心的表現誠屬難得,但是,實際上的意義,咱們要能清楚。這個原則能守住,將來應用上就能自如了。法要學活的,不要學死的,經典上是死的法,咱們的心是活的,對心若不清楚,只用死法,對於修道就沒什麼幫助。
來源:慈 聲 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