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2-27
- 最後登錄
- 2018-4-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9
- 閱讀權限
- 15
- 文章
- 1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容不容易感冒 跟你小時候的家有關係!
編譯 張詠晴 2018-03-26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88882
你一定遇過這種人:從沒請過病假,當整個班級或辦公室已經被感冒病毒攻破,他卻完全不受影響,好像穿了隱形防護衣。這樣的人是怎麼辦到的?美國兩位教授解釋,這可能跟你童年的家有關。
前後左右的同事都感冒,還有咳嗽又打噴嚏的同事不戴口罩,為什麼還是有人可以完全不受感冒病毒侵擾,人生字典裡沒有「病假」兩個字。
卡內基美隆大學心理學家寇韓(Sheldon Cohen)和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傳染病學教授阿特瑪(Robert Atmar)解釋,這可能跟孩提時期你住家的所有權有關,而且社交上愈是封閉的人,感冒起來恐怕愈嚴重。
科學家普遍同意,基因和環境因素會影響一個健康的人容不容易受周遭的病毒影響。但心理神經免疫學家寇韓審視多個研究發現,同樣都暴露在病毒中,只有約1/3的人會真的出現感冒症狀。寇韓希望找出這背後是否存在心理學因素。
他首先發現,壓力程度高的人,比較容易感冒,「但這份研究並沒有區別壓力種類」。
「失業」或「被大材小用」都會讓人感冒?
於是,他做了第二個研究,判別壓力來源。結果非常明顯:如果在暴露於感冒病毒前,一個人長達6個月都承受壓力,感冒的風險就非常高。
寇韓說:「而且,和伴侶吵架的壓力不太有影響,兩種最容易讓感冒病毒入侵的壓力來源是長期與人有衝突,以及失業或有工作但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
這些壓力來源會讓荷爾蒙皮質醇增加,抑制抗體所需的蛋白質,如果是長時間都處在壓力之下,「細胞則會變得對皮質醇不敏感」。他補充,於是免疫系統過度生成促炎蛋白(pro-inflammatory proteins),「然後當你接觸到病毒,就會出現生病症狀」。
朋友多和朋友少,哪一種人容易感冒?
他也觀察社交和人際關係如何影響健康。他以先前加州阿拉米達郡的一個研究為基礎,然後進一步判定人的社交活動,如何影響一個人有多容易感冒。
一般認為,太常趴趴走、接觸人群的人比較容易感冒,但寇韓的研究翻轉這個觀念。
他發現,擁有多元社會角色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冒。「生活中有伴侶、朋友、親戚,還經常上教堂、擔任志工的人暴露於感冒病毒時,反而不太容易出現感冒症狀。那些社交連結少而單純的人,感冒的機率反而高了4倍左右。」
你容不容易感冒 跟小時候的家很有關係!
先前的研究證明,低社經地位的人,比較容易感染疾病,因為他們暴露的過敏原和致癌物都比高社經地位者多。
但如果低社經地位者力爭上游,在成年後向高社會階層流動,還是比較會染病嗎?
在一個研究中,寇韓問受訪者,在他們1至18歲時,家人們是否有自己的屋宅。結果發現,那些在自有屋宅居住愈長時間的人,成年後感冒的機率愈小,而且不論成年後社會階級高低,這樣的趨勢都不變。
在後續的追蹤研究裡,寇韓研究了端粒(telomere)的長度。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 DNA 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
人變老,端粒通常就會跟著變短,這導致罹患疾病的風險變高。「觀察端粒基本上就是觀察免疫細胞老化的過程,」寇韓說。
他發現,在低社經環境長大的人,端粒普遍比較短,這就跟成年後容易感冒有關。因此,即使長大了,生活環境改善了、躋身高社會階層了,小時候的居住環境還是決定了一個人容不容易感冒。
寇韓和阿特瑪的研究證明了,「同樣是暴露感冒病毒,一個人的社會(社交)因素,以及壓力來源都與這個人會不會出現感冒症狀有關。」
容易感冒的人,就只能任憑病毒處置嗎?
其實,就算你是容易感冒的人,還是可以在生活中保持健康。如果可能的話,讓自己離開壓力源,雖然這總是說比做得容易。
然後,你的社交生活可以更活躍一點。「接著,不變的鐵律就是要常洗手,如果有人咳嗽,就離遠一點」,寇韓說。
阿特瑪說:「打疫苗也是一個方法。暴露病毒後,即使沒有症狀,你還是很可能把病毒傳給其他容易感冒的人,流行性感冒是尤其容易!」
關鍵字: 全閱讀 感冒 病毒 傳染 生病 社交 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