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5-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1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55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葡萄膜炎致黃斑部水腫 新藥生物製劑救視力
13歲的小美(化名)沒有全身性自體免疫病史,雙眼卻罹患「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併發的黃斑部水腫。雖然類固醇的治療效果不錯,但卻造成她的眼壓上升,引發青光眼與後續白內障。
醫師雖使用傳統免疫調節劑取代類固醇,卻無法控制黃斑部水腫。所幸台灣已核准生物製劑可使用於治療「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才得以挽救視力;只是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長期下來所費不貲。
大多數民眾對於眼部疾病的常識,侷限在近視、結膜炎或是白內障;但對於葡萄膜炎,不僅對於疾病本身感到陌生,更遑論治療方法。
葡萄膜是眼內緻密血管的組織,因為呈深紫色而得名。無菌的葡萄膜發炎就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由於葡萄膜含豐富血流,供應眼球重要組織營養,因此葡萄膜發炎,便可能造成角膜、視網膜、鞏膜與視神經的損傷,所以葡萄膜炎容易造成視力不可逆的傷害。
副作用較類固醇低
大部分非感染性葡萄膜炎若早期正確診斷、積極藥物或手術治療,多可控制病情;但若延誤就醫,就可能引發併發症,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水腫等。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在台灣的新發生率為千分之一,且病患眼部狀況往往都相當嚴重,不能輕忽。
由於葡萄膜炎初期不易確定病因,且病程發展複雜,但控制眼內發炎是治療首要目標。
控制「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傳統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劑、免疫抑制劑。長期口服類固醇會有高血壓、血糖上升、骨質疏鬆、肥胖等副作用,孩童則可能會抑制生長;眼部注射類固醇,雖可減少全身性副作用,但可能引發白內障或青光眼等問題。而免疫調節劑可能會影響肝腎與造血功能。現在已有生物製劑可治療,副作用均較類固醇及傳統免疫調節劑低許多。
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為皮下注射,病患不用眼內打針,目前健保雖已核准但尚未納入給付,病患必須自費。但願不久的將來,能通過健保給付,減輕台灣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弱勢病患的負擔。(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