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5-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記者 林奐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與受創兒童進行諮商時,對於心理與情緒上的安全感,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我們要如何確保兒童在談論自己的經驗時,不會對於二次創傷的發生無能為力呢?這個問題就讓我們考量到兒童的「心理定位」,讓他們擁有能夠說出自己創傷經驗的空間。
運用敘事治療 讓兒童順利表達經驗
換一種說法就是:這個問題讓我們去思考,兒童在表達自己受虐經驗時,究竟是在怎樣的身分領域中立足。如果這個身分領域是用兒童遭受的創傷來定義範圍,那麼直接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創傷經驗,絕對是會造成二次創傷,並帶來更嚴重的無力感。
除了考量兒童重新定位的各種方法,好讓他們在安全的情境中表達自己創傷經驗,我們也要運用敘事治療方式,讓兒童生活的支線故事獲得認同並豐厚地發展起來。
提供安全感 舒緩二次創傷情境中的情緒
在支線故事發展的同時,這些故事線也提供了另一種身分領域讓兒童來運用,以便說出自己的創傷經驗。雖然我強調安全感,但也不希望大家誤解,以為我不支持讓兒童說出自己的創傷經驗。
兒童能夠說出自己的創傷經驗及其造成的影響,能夠受到支持以將原本說不出來的事情付諸言語,當然非常重要。我經常發現,能夠提供我所說的安全感的身分領域,總是可以讓兒童堅強地說出他們的創傷經驗及其影響。這樣的表達其實可以舒緩總是在二次創傷情境中被強化的自貶、無望、孤寂和無用等感覺。
(本文摘自/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心靈工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