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探討] 氣切有助改善長期插管不適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5-12 22:06: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保健》氣切有助改善長期插管不適(摘取自    台灣新生報)
◎記者 戎宿安 2018/05/10


有多患者的家屬對於氣切還是會有所擔心,進而拒絕讓患者接受切氣,臺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護理長廖淑貞就表示,患者早期氣切,事實上能夠幫助降低非預期氣管內管滑脫、減少鎮靜安眠藥物的使用、增加病人舒適度及活動度。

廖淑貞分享一名個案吳伯伯,因呼吸衰竭插管治療,在一個月內經歷了3次拔管及再次插管,由新竹轉至臺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接受呼吸器脫離訓練。主治醫師建議先做氣切(氣管造口術),減少呼吸道阻力,改善口腔衛生,不過家屬希望再給一次拔管的機會,真的無法脫離呼吸器再考慮氣切手術。

護理長了解醫師的建議與家屬期待有落差,便提供胸腔重症加護室製作的『沸肺圈QRcode』,讓家屬可經由手機掃描,即能瀏覽氣切案例分享及相關衛教指導的內容,於次日再邀請吳伯伯的女兒一起透過氣切決策PDA,不久後家人即凝聚共識,同意氣切手術。

術後吳伯伯可閉合嘴巴以唇形表達,不需再因插管24小時張開嘴巴連口水都無法吞嚥,三天後開始練習下床,一周後成功脫離呼吸器下床行走,戴上發聲閥,可順利說話進食,吳伯伯的女兒便說真的該早一點做氣切。

廖淑貞指出,氣切與氣管插管做比較的話,有抽痰較易乾淨、呼吸訓練較不費力優點,在穩定之後便能用口進食,舒適度方面,因嘴巴可以閉合,因此不像氣管插管因嘴巴張開及黏貼交代容易形成潰瘍等不適感,溝通上更可透過唇型或是發聲來做溝通,但進行氣切有手術麻醉的風險。

常常會有病人家屬因擔心手術風險、不能吃、不能說及無法全屍而拒絕氣切,導致氣管內管置管時間過長、感染機會大增,為了提供民眾正確氣切資訊與專業評估建議,北榮胸腔重症加護室照護團隊,在103年便將醫學文獻轉換為簡單易懂的內容,並邀請病人、家屬及醫師共同錄製氣切微電影。

北榮在105年時,也著手建置氣切決策輔助工具,利用互動式表單分析協助病人家屬了解決策意願,並於106年建置氣切決策PDA網頁。這充份落實氣切醫病共享決策,成功將氣切執行率提升至100%,考慮氣切天數由7.5天相降至2.5天,有效提升氣切病人生活品質,為呼吸重症照護開創新局。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0 09:4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