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2
- 最後登錄
- 2025-5-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92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4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中醫調理 緩解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是下食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引起胃內容物反流,造成食道黏膜損傷與慢性症狀。
進食過量、抽菸、喝酒、喝刺激性飲料(咖啡、茶、汽水、可樂)、懷孕等都可能引發胃食道逆流。
患者會出現「火燒心」、胸骨後疼痛、口腔酸或苦的感覺、吞嚥不易或吞嚥痛苦、聲音嘶啞、經常需要清理喉嚨、夜間喘或乾咳等。若是懷疑有胃食道逆流時,除了臨床症狀之外,可以做胃鏡或24小時酸鹼記錄等檢查。
就中醫觀點而言,胃食道逆流屬於中醫學「吐酸」、「噁逆」等病症範圍。病理機制與肝、脾、胃關係密切。若脾胃虛弱,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則導致胃氣上逆、胃酸逆流。中醫治療不僅是降胃酸,而要從和胃健脾、疏肝理氣,使腸胃恢復正常機能。
◎胃食道逆流常見證型與處方
●肝胃不和型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處方:柴胡疏肝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
●氣虛血瘀型
治則:益氣健脾、活血化瘀。
處方:四君子湯合丹參飲加減。
●脾胃虛寒型
治則:補氣溫中、降逆止嘔。
處方:丁香柿蒂湯加減。
●脾胃濕熱型
治則:燥濕化濁、清熱和胃。
處方:溫膽湯和柴陷湯加減。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穴位按壓、飲食及生活作息調整也都能改善胃食道逆流。
◎穴位按壓可選擇內關穴及足三里穴。
●內關穴位於手前臂內側中間兩筋之間,腕橫紋後頭3指寬度的位置,可治療胃痛、噁心、打嗝、泛酸水等。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膝眼下4指寬距離,離脛骨1個拇指甲寬的位置,能調整胃腸蠕動、平衡胃酸、消除疲勞,還能增強人體免疫。飲食上應避免增加胃酸分泌的食物,如咖啡、濃茶、巧克力、甜點等,三餐要定時吃、每餐只吃七、八分飽。
台灣有很多人因工作緊張生活步調快,因此有腸胃不適的問題,可考慮透過以上方式,配合中醫體質調理,能有效改善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
|